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21行政管理学(含行政法学)之行政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社会契约论

【答案】各种契约理论形式在契约价值上具有共同点:①契约签订的直接动力在契约双方当事人间要达到某种目的。社会契约论中,政府权力的产生是公民与政府间订立契约的结果,其直接动力和目的都是为维护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政府权力行为必须服从这个日的,为公民之公共利益负责。因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契约论对行政道德的内在规定。②契约意味着双方当事人间权利义务的对称,政府掌握管理社会的公共权力,同时必须负起维护公共利益的义务、责任,公民有服从政府公共权力管理的义务,同时公民有被保护公共利益的权利,有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的权利。因此,政府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必须对自己的行政行为负责。其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卢梭、抗的和罗尔斯等。

2. 行政领导方法

【答案】行政领导方法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活动中,为实现行政领导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办法和程序的总和。具体可分为:①领导制度要求的有广泛制约力与影响力的根本方法。②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可变的方法,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又称行政领导方式和艺术。

3. 现代公共预算

【答案】现代公共预算是指必须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机关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收支计划。它不仅是财政数据记录、汇集、估算和汇报,而且是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由政府首脑准备,提交立法机构审查批准。它必须是全面的、有清晰分类的、统一的、准确的、严密的、有时效的、有约束力的; 它必须经立法机构批准与授权后方可实施,并公之于众。现代公共预算制度已作为现代国家进行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

4. 政策资源

【答案】政策资源可等同于执行条件,是指政策执行中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政策资源的运用贯穿于政策过程,从制定到执行,都面临着如何配给资金和人力资源的问题。因此,政府在特定政策执行项目上提供的公共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即构成有效执行政策的条件,又构成检验政策执行的政策效果的价值评判标准之一。一般可把政策资源因素分为:执行经费、执行人员、执行机构、执行保障。

5. 职位聘任

【答案】职位聘任是公务员机关与所聘公务员按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书面的聘

任合同,确定机关与所聘公务员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任职方式。它是随着人事管理改革的小断深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的类似于企业那样的任用方式。

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聘任合同期限为1至5年。聘任合同可约定试用期(1至6个月)。聘任制公务员按国家规定实行协议工资制,具体办法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

6. 行政信息存储

【答案】行政信息存储是行政信息管理中继加工后的重要内容或环节,指将加工处理后的行政信息按一定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并按一定的特征和内容性质将其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的过程。行政信息存储是行政信息检索和有效利用的基础。具体包括两层含义:①将加工后的信息,按一定规则,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 ②将这些信息载体,按一定的特征和内容性质组成系统有序的、可供自己或他人检索的集合体。科学合理的信息存储,有利于方便用户检索和延长使用寿命,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信息管理。信息存储是行政信息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它是信息采集与信息利用之间的纽带。信息存储应遵循统一性原则、记录准确原则、编排有序原则、便捷性原则和安全原则。

7. 预算编制、预算审批

【答案】预算编制是预算过程的第一步,是指各部门在财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收入和支出测算,编制本部门预算,再由财政部门汇总编制政府预算草案的过程。预算审批是指同级人大审查批准政府预算,赋予其合法性的过程。我国预算编制审批必须遵循“两上两下”的程序和合法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稳妥性原则、重点性原则、透明性原则、绩效性原则等基本原则。

目前我国的预算支出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和项目支出,每部分支出采用不同的编制方法。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采用定额管理; 项目支出是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部门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的用于年度支出的计划。

8. 协调职能

【答案】协调活动是行政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行政管理归根到底就是设计和保持良好的行政环境,使人们能在组织内协调地开展工作,有效地完成行政日标。每项行政管理职能的开展,都要更好地促进协调,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效果。具体表现为:协调行政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人员之间的关系:协调各项行政管理间的关系:协调行政组织与其他组织以及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二、简答题

9. 简述公共危机的分类、分级与分期。

【答案】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的诱因、影响方式和危害程度有很大差异,从而使政府必须采

取不同应对措施和手段。而同类型的公共危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也有其独特之处,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因此,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分类、分级与分期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恰当而有效地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

(1)公共危机的分类

①据公共危机产生的诱因,可分为:

a. 外生型危机。指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危机;

b. 内生型危机。指由于内部原因所引发的危机;

c. 内外双生型危机。指由外部环境与内部原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危机。

②据公共危机发生的领域,可分为:

a. 政治性危机。如战争、武装冲突、恐怖主义活动等;

b. 社会性危机。如社会骚乱、罢工等;

c. 宏观经济性危机。如恶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失业率居高不下、股票市场大幅变动等; d. 生产性危机。如工作场所安全事故、产品安全事故等;

e. 自然性危机。如地震、火山、流行性疾病等。

③据公共危机中主体的态度,可分为:

a. 利益一致型。在危机情境中,所有相关的利益主体具有同质的要求时,就属于利益一致型危机,大部分天灾都属于这一类型,譬如印度洋大海啸。

b. 利益冲突型。当危机中各相关利益主体有不同利益诉求时,或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要求的利益主体时,就属于利益冲突型危机。

④据公共危机状态复杂程度、性质和控制的可能性等可分为:

a. 结构良好的。指危机并非历史久远长期积累的问题,而且涉及核心的价值和根本原则程度较轻。

b. 结构不良的。危机是历史久远长期积累的问题,较大程度上涉及核心的价值和根本原则。 此外,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进行分类有: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基于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应对措施三方面的考虑,将经济危机独立分割出来,提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经济危机五大类。

对公共危机做出详细划分,一方面为应对危机的公共部门提供具体的依据,有助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展开; 另一方面也为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构建起大致的框架,让探讨更为深入细致。

(2)公共危机的分级

不同公共危机类型有不同特征,同类型公共危机事件也会呈现不同状态。将公共危机进行级别划分,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之一。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可分为四级,即I 级(特别重大)、II 级(重大)、III 级(较大)和IV 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来表示。根据“能力本位”和“重心下移,,的分级管理原则,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