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43汉语言文学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纪要》

【答案】《纪要》是指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政治文件。1966年2月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参加者有张春桥与部队文化部门的几人,会后整理出《纪要》。《纪要》认为,1949年后文艺界“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纪要》列举文艺界的“黑八论”。1979年5月3日,中共中央撤消了《纪要》。

2. 新写实小说

【答案】新写实小说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又称“现代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等。代表作家作品有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塔埔》《一地鸡毛》《单位》,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新写实小说”的正式命名,始于《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上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在该刊的“卷首语”中,编者对新写实小说的特征作了比较正式的说明。新写实小说的作者们放弃传统现实主义再现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目标,致力于用生活的“平常性”、“平凡性”、“庸常性”来呈现生活。

3. “双百”方针

【答案】“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是发展、繁荣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由毛泽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百花齐放是一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前提下,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流派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讨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自由讨论和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式去解决。

4. “大墙文学”

【答案】“大墙文学”是指以特定历史条件造成的冤狱生活为描写对象的文学题材。70年代末、80年代初,丛维熙、张贤亮相继创作了《远去的白帆》《白云飘落天幕》《雪落黄河静无声》《土牢情话》《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后三部为张贤亮作品),“大墙文学”的概念由此而提出,并成为一七八十年代影响较大的一种文学派别。

二、简答题

5. 简述新时期“实验话剧”的成就及不足。

【答案】新时期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文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实验话剧是指有别于传统的、在艺术上有创新的话剧。作为新时期戏剧文学样式之一,实验话剧踩着时代的步伐进行探索和发展。

(1)新时期“实验话剧”的成就

新时期的实验话剧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十分明显,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形式创新。形式并非孤立的存在,它总是要指向它所表现的内容与意义,要艺术地表达这些内容与意义。话剧作为一种叙事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它独特的“叙述语汇”,形式与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叙述”与“被叙述”的关系。戏剧以叙述事件为主,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叙事艺术,运用各种舞台形式与手段来展现一个“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动作”。

从广义的叙事出发,新时期话剧的形式创新也就是叙事方式、叙事话语与策略的改变,运用叙事学的原理,通过考察这些形式的表述功能、日的、方式与它们实际达到的效果,新时期话剧的成败得失也会一目了然。

(2)新时期“实验话剧”的不足

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广泛介绍,深度模式逐渐消除,文学趋向边缘化、平民化,创作主旨也出现了模糊性,二元对立的思维已不再盛行。这时期实验话剧创作剧本中的主题表现不再存在于文本之中。文本提供的仅是一种话语本身,读者阅读到的仅是这个文本的能指。新时期实验话剧在主题表达上所发生的变化,出现了主题的模糊、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等,从而很难发现那种崇高而具有理性思考的主旨。

三、论述题

6. 莫言说:“我认为写小说就要坚持原则,绝不向电影和电视剧靠拢,……越是迎合电影、电视写的小说,越不会是好的小说,也未必能迎合导演的目光。”

昆德拉认为,小说在今天已日益落入传播媒介之于,它既简化了小说的思想,也简化了小说的精神。结合以上说法,并结合当上文学与影视交往互动的复杂格局,你认为小说的精神或原则是什么? 应该如何理解小说与影视的关系?

【答案】新媒介时代,文学创作与文学文本的阅读越来越受到电影、电视等媒介的影响。作家们认为应该坚持文学文本创作的独立性、纯粹性。

(1)小说的精神或原则

小说作为文学体裁之一,同样需要创作者能“我手写我心”,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不能为了世俗利益去一味地迎合,丢失了自我的真性情,更不能创作毁三观的作品。

莫言和昆德拉的说法均是站在维护小说精神或原则的角度上来看待当前小说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的。他们对此都采取否定的态度。其中,莫言侧重于维护小说原则,而昆德拉则侧重于批判传播媒介对小说的不利影响。二者共同强调了维护小说精神或原则的必要性。

(2)小说与影视的关系

传播媒介是指那些传达、增大、延长人类信息的物理形式。而“大众媒介”或者“大众传播媒介”是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台出现后才有的一个概念,是指在传播途径上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可分为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等。而莫言和昆德拉所说的具体说应该特指电子媒介。不可否认,自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出现之后,文学的传播速度已经空前加快,文学的面貌也有了新的变化:

①读者成为观众

以印刷媒介作为依托的文学受到电子媒介的挤压,越来越多的“读者”变成了“观众”,文学的生产和消费也深受其影响。

②小说与电影的互化

电影和电视等电子媒介又常常把存在于印刷媒介中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剧本,成为拍摄影视剧的重要资源。所以作家往往会写出一些故事性强、画面感浓、适合改编的文学作品。在这一意义上,作家成了影视生产者的供货商。与此同时,当小说作者参与了影视剧的生产之后,又反过来根据影视剧本写小说,于是便出现了一种“从电影到小说”的逆向生产,小说写作因此渗透了影视剧的思维,并对印刷媒介中的小说写作构成了一种潜在的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所以,从这一方面看,电子媒介因其商业化倾向而大大削弱了小说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小说也因过分依赖电子媒介而渐渐失去了其独立性和内在精神。从这方面说,莫言和昆德拉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③电子媒介促进小说的传播与接受电子媒介并非对小说创作仅有负面影响,其积极方面也应该值得关注。电子媒介以传播面广泛和传播速度迅速为其基本特点,这样能使作品以最快的速度在大众面前广泛流传,而且它以通俗的语言、直接的画面方式将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使得小说更易为人接受,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④有些影视作品升华了小说的内涵

面向大众的影视剧本也不见得思想浅薄,甚至胜过了印刷作品。如《血色浪漫》讲述了文革期间一帮革命干部子弟们的生活经历,其无论在叙事角度还是人物塑造上都比80年代出现的某些千篇一律的反思文学要高得多。《亮剑》中塑造的抗战期间一位另类革命英雄形象李云龙,远比那些革命文学中的革命者血肉饱满而富有个性。而且,某些改编后的影视剧本也不见得就比原著差,如电影《红高粱》是改编自莫言小说《红高粱》,其内在精神与小说是一致的。

总体而言,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绝对不能完全否定之,而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它。至于莫言与昆德拉的担忧,人们应该反思,但绝对不能尽信之。传播媒介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主导者应该是作家本人,而不是小说。作家甘愿迎合商业创作小说,那么传播媒介也就变得庸俗不堪,反之亦然。所以,并不是传播媒介削弱了小说的思想性,而是作家在某些方面丧失了创作精神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