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43汉语言文学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编历史剧
【答案】新编历史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又称新编历史题材剧目。它是指建国后剧作家编写的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戏曲剧目。题材范围包括上古时期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还包括采用民间传说、历史演义、说唱故事和神话寓言等编写的历史故事剧。新编历史剧其特点是剧作者必须具有科学的历史观,对占有的大量历史资料和丰富的素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鉴别、把握历史发展。《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发表于1965年11月的上海《文汇报》,作者姚文元,文章发表后,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2. 革命历史小说
【答案】革命历史小说是指上世纪50至60年代出现的小说创作潮流。它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特指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产生的作品,代表作有“三红一青”,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
3. 革命样板戏
【答案】革命样板戏是文革时期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洪》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剧目。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积极的政治意义。它们被纳入了与帝土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相对立的革命文艺路线,被当作批判刘少奇、周扬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论据和武器,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实行文化革命的典范。
4. 《废都》
【答案】《废都》是贾平凹创作的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的小说。贾平凹在《废都》中写出了一部社会风俗史,以主人公庄之蝶为中心巧妙地组织人物关系。作品围绕着庄之蝶的四位女性——牛月清、唐宛儿、柳月、阿灿展开。她们分别是不同经历、不同层次的女性,每个人的际遇、心理都展示着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小说采用了中国古典的草灰蛇线手法,也融入了西方的意识流和精神气质,中西合璧。《废都》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这在文学史上是不可
多得的。
二、简答题
5. 你怎样评价海子诗歌的思想价值?
【答案】海子是中国20世纪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用自己的创作回答了“诗人何为”。海子的诗歌思想具有重大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民间理想的追求
民间理想主义是一种新的创作立场,海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从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出发,从“共名”的宏大叙事模式中游离出来,深深地立足于民间社会生活。海子的诗歌常常与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从中确认诗人理想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例如,在他的关于麦子的诗歌创作里,麦地成了诗人的“乌托邦”。《五月的麦地》和《麦地与诗人》中的麦地并不是完美的天堂,而是痛苦的圣地,但这正是诗人寄寓理想之所在。海子正处于诗歌领域充满喧嚣与躁动的时刻,当时的诗坛充满反叛,反叛崇高人格,反叛英雄神话,反叛一切与传统有关的文化遗产,急功近利的创新和狭隘琐碎的题材反映出理想失落后的个人性的脆弱,而海子则用来自民间的“麦地”、“草原”、“少女”、“月光”、“向日葵”、“鹰”、“马”等意象,在反叛中捍卫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对民间理想的深切呼唤,是海子思想的突出价值。
(2)生命意识的超越
海子所受的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和对自身、人类与宇宙的思考,对诗歌使命的追问,对终极价值的探寻结合在一起,熔铸成生命的交响曲。渗透在他诗歌里的生命意识,超越了以个体为特征的生命存在,成为囊括宇宙万象,是大地、天空、诗人共同创造和拥有的,并用心灵去感知和倾听的一种神启。他从生命元素和主体意志出发,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所体现的形式文明进行清算和扬弃。例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诗人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显示了一种“走近”的姿态。在海子看来,由于现代文明的畸形,人们无论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他们关乎历史的记忆的情境中,都日益丧失了对生命作为一种奇迹的感受能力。所以,他认为自己有责任通过诗歌来帮助人们恢复对生命的感受力。海子的诗歌以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笔触反映苦难与幸福、生存和死亡等关乎生命的命题,真正地体现了诗歌的内在价值和属性。
总之,海子在他短暂的诗歌生涯中响亮地喊出了民间的理想主义,他的诗歌思想与人类存在、苦难、生命、死亡等终极价值的探寻相连,因而在思想领域、诗歌创作领域、现实生活中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三、论述题
6. 举出一两部十七年时期的革命文学作品,试对其“潜叙事”进行分析,并且说明如何更有效和更富有深度地研究这些作品的方法与路径。
【答案】(1)《青春之歌》的“潜叙事”分析
在十七年革命文学作品中,如果要选择一部最具有“多解性”的文本,无疑要推杨沫的《青春之歌》。《青春之歌》之所以是一部有吸引力和可读性的小说,是因为它在革命政治的叙事外衣下,依然“无意识”地借助丁中国传统小说叙事中“才子佳人”和“英雄美人”两种模式,而小说中隐含的女性主义与仿男权叙事,则是作品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杨沫在《青春之歌》中为知识女性构画了一条通向自由解放的大道:女性要想获得自由解放,要把个人的幸福与社会解放运动事业结合起来。在十七年的女性文学中,《青春之歌》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与十七年的主流相吻合。不过,《青春之歌》中的“革命”之歌往往以“爱情”之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得以完成,这又跟十七年的主流存在差异。在这一叙事模式的背后,人们总是能从中发现一个潜文本。在显文本中“革命”与“爱情”这两条线索的融合,总是被潜文本中“革命”与“爱情”两条线索的分离所拆解,使作者的意识形态言说努力付之东流。显文本中卢嘉川只能成为革命叙事递增序列中的一个环节,不可避免地最终被江华所取代,所以,虽然作者无数次地表达过自己对卢嘉川这一角色的喜爱之情,但却不能不在小说的中前部就安排卢嘉川在狱中牺牲。而在潜文本中,卢嘉川与林道静那未及言说便消逝的爱情成为小说中爱情叙述的高潮,卢嘉川这一人物形象在爱情叙事这条线索上得到了升华与深化。
此外,由于作品中知识分子主体的复杂性,导致了《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表现为:它本是一个革命知识分子的叙事,但又包含了一个五四式的”娜拉叙事”; 一个十分形似的“公主被后母或巫婆控制”的童话叙事,包含了一个“女性主义叙事”; 一个“小资”女人的个人叙事; 一个类似“教育小说”或“成长小说”的青春叙事; 一个“历险记结构”式的占老叙事。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中,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够像《青春之歌》这样有如此多的解读角度与阐释的可能性。虽然迄今为止对它的研究与分析己足够多,但是对于其文本内部复杂而丰富的“潜结构”与“潜文本”的分析仍有必要进行,因为它不仅可以使读者有更多的理由来阐释和认可这部小说本身的“文学性”,而且对于整体上认知红色叙事的复杂性与文学性含量,也是一个启示和范例。
(2)研究十七年革命文学作品的方法与路径
研究十七年文学的革命历史作品,要在研究过程中真正深入文本,发现作家在文学上的创造性,并在文学史中寻找参照,从而加深对十七年文学的理解,而并非做出简单化的价值判断。
①在十七年文学研究中,一些学者在认识上存在一个根本性的误区,即用二元对立的方式看待新文学中两个传统——五四传统和延安传统,并将其对立起来,将文学史中延安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看成是新文学启蒙精神的断裂。固然可以将五四文学到十七年文学描述为一个由个体走向集体的过程,但也应认识到,十七年文学中集体话语的介入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五四启蒙的一种补充和延续,而不是断裂。
②研究十七年文学必须将落脚点置于历史的情境中,在观照历史情境中进行研究,既不能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