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青海民族大学经济学院812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其价值周转方式有哪些不同?
【答案】(1)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含义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可以较长期地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直至其使用价值需要更新为止,它们的价值也就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而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而以货币形式逐渐收回,直至使用价值使用寿命的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购买劳动对象的资本的周转,是采取原有价值一次转移的方式; 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周转则是以新价值的再创造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耗费,但形式上也是价值的一次性回收和补偿。
(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之处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资本周转方式上存在差异,它们的周转速度也不相同:
①固定资本价值是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分批转移,并逐渐地分批加以回收; 流动资本价值是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转移,并通过产品出售而全部回收。
②两者的物质形态的更新方式也不同,固定资本在其跨越多个生产周期的较长的有效使用期内可不必更新; 流动资本则需在每一生产周期开始前都得到及时更新。
③固定资本的预付量大,且分批转移,因而价值回收较为缓慢,周转期长; 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全部回收其价值,因而价值回收期短,周转期短。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越慢; 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就越快。
2. 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主要表现。
【答案】平均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利润总量在各部门重新分配的过程。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主要表现为:
(l )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会高于原有水平,原来利润率高
的部门所得利润会低于原有水平,但由于这只是社会利润总量的重新分配,各部门所得的平均利润量的总和与全社会剩余价值或利润总量是一致的。
(2)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以及各部门得到的利润量,不仅受部门内部因素的影响,还与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的分配比例有关。如果社会资本在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所占比重大,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就较高,反之则低。此外,由于市场运行的瞬息万变,各部门间的资本流动不可能静止下来,利润率的平均化作为一般趋势,是在各部门利润率的高低波动中实现的,在平均利润率起作用的条件下,各部门的利润率仍然会存在差别。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超额利润依然可以发生和存在,因为部门间的竞争不能代替部门内部的竞争,只不过过去表现为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就得到超额利润,现在则表现为只有自己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企业才可能得到超额利润。
(4)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普遍的规律,只要资本和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平均利润率就会作为一种客观趋势而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由于社会需求的结构和生产的结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相对的,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部门间竞争的消失:
①资本在部门间争夺高利润的竞争愈演愈烈,使利润较高的部门容易产生投资过度而拉低利润率的情况;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供应能力的不断扩张,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趋势的存在,也使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另外,由于利润实际上是由可变资本直接带来的,所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可变资本比重下降而影响了利润率; 技术进步在推动不变资本比重上升的同时就加大了固定资本的比重,从而又使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因此而有所减慢,影响了一定时期的利润率(年利润率)水平。
3. 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答案】(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①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政治经济学对象以生产为出发点,反映这样的事实: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但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③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
面内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发展阶段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而且,研究生产关系的目标也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以资本主义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寻求改变这种生产关系的动力。以社会主义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也要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但目的是寻求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途径,通过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①哲学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哲学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力一法论。科学的抽象法就是这种科学力一法论的运用。马克思的抽象法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科学思维过程: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 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在理解科学的抽象法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运用抽象力抽象出的最简单的范畴必须符合所要说明的对象; 经济分析必须抓住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②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试图在不做出是好是坏的价值判断的情况下分析经济体系的行为和运行。它回答所分析的经济对象“是什么”的问题。
③规范分析方法
规范分析则是考察经济行为的后果,并且提出它们是好还是坏,以及这些结果是否可以变得更好的判断。因此,规范分析包含有对所偏爱的行动路线的评判和规定,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4. 简述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答案】(1)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完全封闭式的进口替代战略,改革开放后,逐步探索开放条件下的进口替代战略,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开放条件下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在新世纪之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一步实现了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
(2)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总体要求,以全球眼光、国情意识、战略思维、改革创新精神以及大国责任感,赋予外贸发展战略新的内涵与定位,从着眼于外贸自身发展向内需与外需协调发展转变,从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向促进我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转变,从巩固大国地位,推进由大到强转变的总体目标,确定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发展新的战略定位。
(3)在发展战略上,从出口导向型向进出口均衡、内外需协调发展战略转变。
①保持货物贸易进出口均衡发展。注重进口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面积极作用,注重进口在解决国内资源和环境、维护宏观经济均衡、促进国内技术进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改善对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