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青海民族大学思政部819政治经济学教程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运用本章分析的社会总供求关系的原理,分析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运行出现的新问题。

【答案】(1)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次贷危机不断深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显现,成为2008年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外部因素。尤其是出日,倍感压力。在外需回落、利润下滑、房地产市场反向调整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固定投资也开始出现下滑,同年7月份,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一保一控”。

到了2008年下半年,随着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的风险不断加大,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经济上行动力正在逐渐削弱,而下行的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虽然国家及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但主要出口市场经济出现衰退,外需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进一步扩大内需就成为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所在,我国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2)针对以上宏观经济形式的变化我国采取的具体政策措施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我国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已进行了‘些灵活调整,2008年9月份后,央行连续三次降低利率,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央票发行及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硬约束等,向市场明确传导出了“转向”信号。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强烈的政策信号。相比前几年,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己有较大不同,这一政策的出台也是基于政府对当前物价连续上涨、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等宏观形势的准确判断。

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较大幅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以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村消费,扩大内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核准了公路、机场、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建设项目,决定加快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建设进度,增加投资,扩大内需。适当调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以稳定出口。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对个人住房交易环节的税收政策作出调整,降低住房交易税费;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以为稳定房地产市场。同时,央行连续五次下调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综合运用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的日的。

(3)一般认为,在通胀时期,虽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能够“相机抉择”,但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的作用更大,更加灵活:货币政策可逆周期采取紧缩的调控手段,如升息、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等措施,与财政政策等其他政策配合,最终一般能够将通胀和物价上涨控制住:相对而言,财政政策的作用往往相对较小。但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财政政策一般比货币政策的作用更大、更加灵活有效,而且财政政策和手段有一定的杠杆效用,能对宏观经济起到立竿见影的调控效果。

当然,在当前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货币政策也可有所作为,但货币政策的调控有一定的“度”; 否则,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增加未来通胀的可能性; 而且,一般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从实施到效果显现,其间需要有3到6个月的时间滞后期。

2. 为什么说“相对人日过剩”和“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两大社会经济后果?

【答案】(1)“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这主要是因为:

①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相对增加。因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可变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地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因而,出现了相对过剩人口。

②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相对人口过剩规律并不是以简单的机械的方式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的,而是随着资本积累运动而周期性地变化,并分布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中。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与部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绝对量和相对比例的变化相联系。

③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条件。

第一,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是繁荣、危机、萧条和复苏等阶段组成的周期性的波动过程,资本增殖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在不断发生变化,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第二,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

(2)“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原因主要是:

①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由于可变资本相对下降,而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所生产的,所以剩余价值下降,平均利润率下降。

②平均利润的下降趋势并小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一方面,这是因为在有机构成提高的同时存在着其他一些起反作用的因素阻碍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如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工资被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相对人口过剩、对外贸易等等; 另一方一面,为了抵消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资本家只得提高积累率,增大积累量,从而使总资本急剧地增大,

结果使得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利润总量却增加了。

③利润率下降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首先,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张的内在冲动; 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却受不同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这两个方面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开的,因此两者出现了矛盾。

其次,平均利润下降规律还表现为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资本总量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促使平均利润率下降,另一方面,由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造成的剥削程度的提高又有助于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由于剥削程度的提高有不可逾越的限制,因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总的趋势。利润率的下降促使资本家更多地进行积累,增加资本总量,以达到增加利润总量的目的。而在现有资本量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相对剩余价值和由此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促使平均利润率下降。资本主义生产所要达到日的即价值增殖同实现这个目的所要达到的手段即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第三,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过程中还引起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所谓资本过剩,实质上总是指那种利润率的下降不会由利润量的增加得到补偿的资本的,而且由于资本通常以商品的形式出现,资本过剩包含商品过剩,于是大量资本闲置,生产被破坏。

由此可见,资本的积累、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口相对过剩、商品过剩和资本过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和表现形式,它们集中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性和过渡性。无论是人口的过剩、商品的过剩还是资本的过剩,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们并不表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人们的实际需要相比生产得太多了,它表示的是相对于剩余价值增殖的需要和以对抗形式存在的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说明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

3.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案】(1)剩余价值规律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的原因是:

①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工人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