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地协调理论
【答案】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己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人地协调理论就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理论。由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范围的扩大和相互作用形式的复杂化,地球上几乎不存在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纯自然界。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界,己经基本上成为社会化了的自然界,人化了的自然界。
2. 土地用途管制
【答案】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强制性管理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目前世界上土地管理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的土地管理制度,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耕地等起着重要作用。
3. 土地利用结构
【答案】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用地面积的对比及其空间匹配关系,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程度及其生产结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土地结构,区域土地利用只有建立合理的结构,才能保持一定的土地利用系统的良险循环,从而使得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
4. 分区方案
【答案】分区方案是指分区所采取的具体方案和原则。方案内容包括:制定分区原则和依据,
确定分区结构和方法,明确工作底图、上图面积、规划期限、作业流程、分区方法、成果要求等。
5. 公众参与形式
【答案】公众参与形式是指公众参与的主要方式,通过参与来达到各项目标并且实现各种目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双向地交换意见过程,以增进公众了解政府机构、集体单位和私人公司所负责调查和准备解决的环境问题的做法与过程。公众参与形式包括以下四种:无公众参与形式、传统式公众参与形式、半公开式公众参与形式、公开式公众参与形式。
6. 水库工程规划
【答案】水库是在适当坝址拦河筑坝形成的蓄水工程,水库工程规划就是对水库进行的设计
规划。具体来讲就是在流域规划中选定坝址的基础上,进‘步调查和勘测修建坝的各种条件,再根据水库的主次任务,考虑综合运用,分析水库的各项任务可能满足的程度,然后进行各种水位和库容的分析计算,进一步确定水库下程的规模,最后估算水库工程的工程量和长期效益。
二、简答题
7. 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细则有哪些?
【答案】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细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规定的保护措施来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
(2)不允许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进行城镇、村镇、开发区、工业小区建设,不得安排新建非农建设项目; 国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应尽量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 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因特殊情况确需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农用地的,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进行审批。
(3)允许区内零星的农业建筑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交通用地、水源地、古迹保存用地和特定生态用地,以及用于基本农田和为其服务的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农业建设用地。区内现有其他各类非农建筑物、构筑物小允许改建或扩建,鼓励其搬迁。建筑物、构筑物废弃拆除的,其土地要及时复垦为基本农田。
(4)允许区内现有其他零星用地,鼓励进行整治转变为基本农田。
(5)各地区基本农田保护率必须达到80%以上。
(6)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保证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基本农田达到土地产出率标准(基本农田土地产出率标准根据地方实际确定)。
8. 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
【答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包括行政区域范围,总土地面积,总人口与人口密度,农业与非农业人口; 地形特点与土地类型,水源与交通条件; 主要经济部门与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 土地资源特点与优势等。
(2)土地利用历史变化趋势主要是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人口和土地的变化情况、基本经验和教训,以及今后土地利用发展变化趋势。
(3)土地资源数量分析
包括已利用土地如耕地、园地、牧草地、交通用地、水域等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占规划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其次,掌握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的土地资源的数量。
(4)土地资源结构分析
土地资源结构是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类型组合的空间格局。对土地资源结构,或对土地资源组合进行分析,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土地资源系统内的组分结构分析,二是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三大系统的组分结构分析。
(5)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利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资料,通过对历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比较,重点分析:耕地面积的变化状况、变化规律及其产生变化的原因; 城镇村及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等非农建设用地的变化状况、变化规律及其占用农用地的情况; 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状况; 其他地类的变化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等。
(6)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利用有关基础数据资料,通过计算获得相关的分析评价指标数据,如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复种指数、森林覆盖率、水十流失面积指数、土地沙化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或产值等。
(7)土地潜力分析
利用有关基础数据资料,通过计算获得相关的分析评价指标数据,如高中低产田的比重、后备土地资源的数量及其比重、人均后备土地资源数量等。
9. 如何预测农业用地需求量?
【答案】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主要包括耕地、同地、林地、牧草地、水产养殖地等的需求量预测。具体预测过程如下:
(1)耕地需求量预测
首先确定各类农产品的数量,然后对规划期末各类农产品的耕地单产进行预测,由各类农产品的需求量和各类农产品的耕地单产即可得到耕地的需求量。
①农产品需求量预测。具体步骤为:
a. 人均食物消费水平的预测。根据当地自然、经济状况和消费的现状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参考省、国内高收入地区、高收入户和国外人均国民收入1000美元时的消费结构,预测本地区若十年后的消费水平。根据人均食物消费水平和城乡人口数(人口预测结果)即可求出预测区域内各类食物消费总量。
b. 各类食物商品量预测。食物商品量有调入和调出两种,具体预测可以从计划内和计划外两个方面来分析。
c. 农产品需求量预测。根据各类食物消费总量和调入、调出量以及其他需要,首先对食物产品数量按直接消费、间接消费、其他消费分别预测,然后再根据农产品的转化率计算农产品数量。
②耕地生产力预测。常用的耕地生产力预测方法有因素分析法、自然增长法、回归分析法。 ③耕地需求量预测。根据某种作物农畜产品需求量和耕地产出,可以用公式,求得预测期末的耕地面积。
(2)园地需求量预测
通过调查,首先确定规划区域内目标年人均各类果品、茶叶的消费量,在乘以目标年人口总数,可以得到规划区域内人口的需求量; 根据与区域外果品、茶叶市场的经济联系来确定向本地区调人或从本地区调出的商品量,从而求得本地区内需要自产的果品和茶叶数量。其次,根据各类果园、茶园树种茶种的生物特性、树龄、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来预测目标年果品和茶叶的单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