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土地利用规划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域分异原理
【答案】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受地域分异规律支配的这种分化,造成各地土地利用的模式和水平差别很大。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种:一是太阳辐射,二是地球的内能。它们在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上或时间上的作用都是不平衡的,其作用的效应呈现出显著的矛盾。两者在地表自然界中异质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地域分异的两个最基本的、最普遍的规律,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
【答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方法是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主要有动态变化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图上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横向分析法、纵向分析法、单项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
3. 引水工程规划
【答案】引水工程就是对水资源的利用而进行的规划设计,引水工程随水源类型、水位和水量的状况而定。引水工程规划包括四个形式:有坝引水、无坝引水、抽水取水、水库取水。具体采用哪种形式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答:者海塘; 洪标准、堤防工程规划堤防一般是用土料做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修在江河两岸的叫做江堤、河堤; 修在海边的叫做海堤或修在湖洼周围的叫湖堤、抒、坑; 修在潭边的叫民烷。堤坝工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拟定堤防防堤防间距顶高程的确定、堤防标准断面的确定。
4. 土地整理潜力
【答案】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通过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待整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权关系的幅度。广义的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使待罄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调整产权关系的幅度。狭义的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和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其他农用地面积。
5. 土地利用分区
【答案】土地利用分区就是根据地域分异规律,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
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利用方式、利用方向和管理措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规划区内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区域,为土地利用的调控和管理提供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凋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确定土地利用布局,一般多采用土地利用分区和用地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
6. 土地利用结构
【答案】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用地面积的对比及其空间匹配关系,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程度及其生产结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土地结构,区域土地利用只有建立合理的结构,才能保持一定的土地利用系统的良险循环,从而使得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简答题
7. 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监测和实施评价制度
【答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运行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系统的“信息”运行过程,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供既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种种信息。在这个信息运行过程中,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劣成败相关的信息是通过评价这一手段发现的,也是通过这一手段反馈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者和决策者那里。
8. 怎样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答案】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有以下几个步骤。
(1)准备工作
①组织准备。组织准备主要是成立规划领导小组、规划编制技术组以及经费的落实等。
②资料收集。收集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计年鉴、人口普查、土壤普查、农业区
划、重点建设项目、各部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关资料和图件。
③制定工作方案。主要是制定编制规划的工作和技术方案,包括: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编制的内容、划编制的程序和方法、组织实施的方法步骤、时间安排和经费顶算等。
(2)耕地资源现状和潜力分析
利用规划基期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规划区耕地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状况:耕地利用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耕地的生产和开发利用潜力等,为编制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3)耕地需求量预测根据规划期内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建设用地的发展需求以及上级下达的规划期内非农业建设允许占用耕地的控制指标,对规划期内耕地的需求量进行预测。
(4)基本农田保护控制指标的确定与分解
根据耕地需求量预测结果,联系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控制指标以及当地耕地资源的具体实际,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当地基本农田保护的实际控制指标,包括保护耕地面积和保护率。
(5)基本农田布局
在落实非农建设用地允许预留耕地的位置和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基本农田保护的控制指标以及耕地资源的实际状况,遵循一定的原则,确定应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标准,通过内业预划定,实地勘察、核对和丈量,具体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对保护片块编号、登记造册,并在每个保护片上设立保护标志牌。
(6)基本农田保护措施的制定
根据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基本农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从法律、行政和经济措施方一面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
(7)规划成果的整理和制图
整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编制的有关成果资料,撰写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告以及工作和技术总结,绘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9. 谈谈你对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认识,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措施。
【答案】(1)存在问题
①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相对薄弱的土地资源基础在新世纪初期正承受来自三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是人口增长对食物的需求形成了对耕地保护的压力。二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总量需求的压力。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改变所形成的压力。
②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不仅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且制定了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明确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部署要求,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等。这些目标、任务和要求都与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密切相关。
③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原先熟悉的规划思路、规划方法与客观实际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加之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变化加快,政府对长期建设发展用地预测的难度加大。一些项目由于其特殊性(如污染性、危险性)必须靠近原料地等,不能在建设用地区内选址,也不可能准确落实到位。
④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土地资源短缺,保护耕地和合理利用土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但是,当前一些地方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中出现的某些现象明显有违这一方针。
(2)解决对策
①调整充实规划的目标和功能
保护耕地、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三大目标不可偏废。食物安全问题始终是构建国家安全体系中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保持一定面积的耕地,提高耕地持续生产能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