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761中外美术简史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黄公望

【答案】黄公望为中国元代山水画四家之首,他十分注重师法自然,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他的作品以书法中的草糟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其传世名作是《富春山居图》。该画作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皆令人叹为观止。

2. 李叔同

【答案】李叔同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艺术家,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1918年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别度为僧,号弘一法师。李叔同早年的书法由篆入隶,致力于魏碑,颇得《张猛龙》、《始平公造像》体势,体健潇洒,才情毕现。出家后阪依行书,字取长势间架单纯,线条稚拙藏锋,风格平淡、恬静、冲逸,具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晚年之作愈加笔笔气舒,笔笔锋藏,笔笔神敛,具有敛神藏锋,定慧于心的气韵。音乐作品有《送别歌》、画作有《自画像》。其清净无为的艺术格调恐后人难以企及。

3. 石窟寺

【答案】中国石窟寺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多依山崖开凿,窟前往往建造木构或仿木构窟前建筑,有些依附于寺院。由于古代地面建筑多已毁坏,只保留了洞窟遗迹,故也简称石窟。

4. 马家窑文化

【答案】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分支,它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按时间先后,分成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彩陶纹饰各具特点,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5. 波臣派

【答案】波臣派是明末清初的肖像画流派,因创始人曾鲸字波臣而得名。曾鲸在人物肖像画中重视墨骨的画法,以淡墨勾定轮廓五官,然后施墨色染出结构凹凸,再赋色彩。其画法吸收了民间写真的传统技巧,又糯合文人画的审美取向,故而文质相兼,独具特色。当时追随者甚众,形成了具有中国肖像画特点的波臣派。

6. 元四家

【答案】“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分别是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他们是江浙一代的文人,擅长水墨山水,又兼工竹石。他们生活于元末社会动乱之际,虽然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及近况不同,但他们不得意的遭遇是相似的,在艺术上都受到赵孟頫的影响,通过他们的探索和努力,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的绘画,尤其是“南宗”一派影响巨大。他们在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逸气”、“自娱”而不趋附社会审美爱好。如倪瓒“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四家的艺术观和画风对明代江浙地区文人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7. 《营造法式》

【答案】《营造法式》是北宋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全书共分《名例》《制度》《功限料例》《图样》四部分,全面系统地编订了关于建筑的设计、材料、施工等规范,图文并茂。它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己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8. 窑变

【答案】“窑变”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宋代五大名窑中,只有钧窑会出现这种特殊变化,“窑变”是钧窑的特有工艺。钓瓷之所以会出现窑变现象,主要与其特定的生产制作工艺有关。这里面与钧瓷使用独有的矿物原料、不同的胎质和造型、釉料的化学组成、釉料的加工、施釉工艺和烧成工艺等均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窑变现象是这些多变的工艺因素综合反映的结果。“窑变”可以使青瓷釉色上泛出海棠红、玫瑰紫之类色彩,鲜艳绚丽,打破了单色釉的局面,为后世红釉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宋代陶瓷中颇具特色的品种。

9. 黑陶

【答案】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汉族制陶技艺,有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以屈家岭文化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黑陶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

10.太平天国壁画

【答案】太平天国时壁画盛行。壁圈多承载宣传教化、粉饰太平和为太平天国歌功颂德的政教功能。据记载,太平军每攻下一城一县,都在墙、门、梁、枯上作画。多为反映当时军事斗争的题材。此外,还有很多富有装饰意味、喜庆吉祥的花鸟和山水等。

二、论述题

11.试论“意在笔先”在美术创作中的合理性。

【答案】“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出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他赞扬吴道子画所作的评语。这句话说明画者的意图,包括着主题的构思,形象的刻划,笔墨的运用,在动笔之前,已经都考虑成熟,这样在落笔时才可以脱颖而出,画作完了,画者精密而深透的意图在画上也永存下来了。“意在笔先”在美术创作中的合理性体现在:

(1)“意在笔先”这一思想对艺术创作中主客体的重要作用作了正确的概括,有利于艺术家更完美地反映客观世界。作者要对他所要表现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要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认识和审美情趣,在头脑中进行艺术加工、从而才能把自然美上升为艺术美。艺术家自身的修养与境界可以直接表现在画作上。

(2)在创作之前,要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有一个总体的构思,包括表现的题材、选择的内容、创作的形式等,然后落笔。一般说来做到“意在笔先”是能够创作出比较理想的作品的。卫恒《笔阵图》说的“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即是这个道理。

(3)意在笔先为创作的成功具备了条件。在意面前,笔只是供驱使之物。现实生活是繁杂琐屑的,而且有难以摆脱的愁烦。这些杂念如果也进入创作过程,必然干扰了书写绘画的纯粹和畅达。尤其是创作长篇巨制,构思尤须深入细致,准各过程也相对长一些。意在笔先使一个人有了掌控全局的能力,将使成功的几率最大化。

12.试论《石涛话语录》中所说的“无法乃为至法”这句话。

【答案】《苦瓜和尚话语录》是由中国画“黄山派”的创始人石涛所著的清代绘画理论著作,在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占有重要地位。在《话语录》的第三章中,石涛说道:“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1)来源

这里,石涛阐述了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传与禅法时所说的法。即佛之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五灯会元》)

(2)涵义

“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涵义:达到至高境界的人是没有一定的法度的,并非是他们真的没有法度,而是从不拘泥于古人、今人乃至画家本人的既成之法,且重视主观情感的表现和自身的特点出发,这才是最高的法度。

(3)理解

①“有法必有化”

在石涛看来,有“法”必有化,画家既要学习前人的法度规则,但又绝不能受其所囿,离开古人不敢着一笔,应该学法而变法。画家由于自我用我法,不为“法”役,“法”为我“化”,所以能达到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境界。画家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就能进入到一个创作自由的新境界。

②夫画天下之大法

“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工般化。夫画天下之大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