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论述题

1. 如何提升机构(政府和企业)官方微博的影响力。

【答案】继2011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应用元年”后,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媒介使用平台。其中,政府和企业的微博,亦可被称为“政务微博”,在传递政府和企业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提升官方微博的传播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政务微博应学会直面负面信息,继而实现自我批判

政务微博特点之一就是报喜不报忧,对负面的曝光信息唯恐遮掩不及。随着民间舆论场日益强大,民间监督的不断加强,政务微博应该敢于向公众自我揭短,勇于承认工作不足,并在公众的督促下不断完善和提高,从而拉近与普通网民的距离。

(2)政务微博可以形成政府舆论场,抢占舆论引导权

北京“7"21”特大暴雨自然灾害发生后,北京消防、水润京华、平安北京、交通北京与16区县政务微博持续不断发送官方消息、雨情信息,合力形成了官方舆论场。暴雨过后,有谣言称房山一养老院200名老人死于暴雨灾害,房山区政府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发布调查结果,敬老院死亡人数为零,有力地澄清了事实。作为此次灾害较为严重地区的政务微博,房山区政府官力微博,在微博中直播救灾工作,时时播报灾情,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为政府应对灾害赢得了主动。

(3)提高活跃度

提高政务博文的数量与质量,时时发布民众最关心的最新政务微博,关注周围热点,回答民众关切的问题,增强与民众的互动性。

(4)整合传统媒体信息筛选及公信力资源,构建多级传播体系

微博上虚假信息泛滥,对于虚假信息,真实客观恰恰是官方微博的优势所在。官方微博可将自身的信息筛选能力、累积的公信力和微博的快速、互动、便利等传播特点相整合,可以在真伪莫辨的海量微博信息中占据制高点,将个人力和群体力相结合,构建多级传播体系。

(5)广泛采用“微访谈”、“微直播”等技术

微访谈是指建立在微博基础上的访谈类节目。与传统访谈不同,微访谈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普通网友,并且由访谈嘉宾直接回答,真正做到嘉宾与网友之间零距离交流。

(6)为微博增加独特原创内容,提高传播力

多发精彩的原创微博,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微博用户的关注,同时多转发图文并茂的微博,将图片和视频的优势组合起来发挥作用。根据本地的特色和网民所关注的当地热点话题,多发一些本地内容微博,从心理和地理接近性入手,吸引本地微博网友。

2. 简要叙述1949年以前中国广播业的发展历程。

【答案】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初期的发展

101923年初,美国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作,办起“大陆报一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同年1月23日晚首次播音。该台呼号XRO ,发射功率50瓦,这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首次播出为1小时,内容以音乐节目为主,也有新闻,包括本埠新闻、路透社电稿、市场与汇兑信息、《大陆报》刊载的消息等。1月25日,广播了孙中山《和平统一宣言》和他祝贺中国引进广播的消息。但是,由于它没有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因而被取缔,当年4月间停止播音。同年5月底,美商新孚洋行也在上海办起广播电台,但因经费拮据很快停办。

②1924年5月,美商开洛公司又在上海法租界办起一座广播电台,呼号KRC ,发射功率100瓦,这座电台与《申报》合作,在报馆设发音室报告新闻。开洛公司广播电台设的广播节目有汇兑、市价、钱庄兑现价格、新闻、音乐、名人演讲等。这座广播电台是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其播音一直持续到1929年10月止。

③北洋政府交通部于1924年8月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规则。规则中明确规定,允许民间装设收音机,从而改变了原来严加禁止的办法。规则还就收音机装设范围、收听内容、收音机收费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这个规则的颁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久,北洋政府责成东北无线电长途电话监督处在北京、天津、哈尔滨、沈阳等地筹建广播电台。

④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呼号XOH (后改为COHB ,发射功率100瓦(后增加到1000瓦),每天播音两小时。内容有新闻、音乐、演讲和物价报告等。这是中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时隔半年,1927年5月15日,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同年9月1日,北京广播无线电台也开始广播。1928年初,沈阳广播电台正式广播。

⑤与此同时,在上海、北京等地很快出现了几座中国自办的民营广播电台,其中最早的一座是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创办于1927年3月18日。同年底,北京商办的燕声广播电台也开始播音。

初创时期的广播事业,设备简陋、规模很小,收听范围只限于广播电台所在地区附近。特别是由于收音机价格昂贵,广播听众大多是政府官员、有钱的商人以及外国人等。当时全国有收音机一万台左右。

(2)十年内战时期的中国广播事业

①“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口开始在南京播音,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呼号为XKM ,发射功率500瓦。1932年11月建成新台,呼号改为XGOA ,发射功率扩至7500千瓦,为亚洲之冠。

②国民党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广播事业的政策法规,如1928年12月的《广播无线电台条例》、1932年1月22日的《限制民营电台暂行办法》(修正案)、1934年1月15日的《装设无线电收音

机登记暂行办法》等。

③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 ,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 (ChineseSovietRadio ),每日发稿一二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1934年10月随红军长征,途中新闻广播中断,但抄报未停,1935年11月在陕西瓦窑堡恢复新闻广播。

(3)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广播事业

10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首次开播,发射功率大约300瓦,波长28米。电台的呼号为‘XNCR" , X 为中国无线电台呼号的第一个英文字母,NCR 是NewChineseRadio 的缩写。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因而该台首次开播的日子后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该台的播音时间为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一小时左右,后增至每天两次三小时、三次四小时不等,波长也屡有调整。播出内容主要是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解放》周刊以及后来创办的《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论及各类文章,国内外时事新闻、名人讲演、科学常识、革命故事、日语等,另外还有抗日歌曲、音乐戏曲等文艺节目。由于当时设备简陋,零配件奇缺,因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创建后时播时停。1943年春,该台因大型电子管被烧坏,不得不暂停播音,直至1945年9月5日才恢复播音。

②在国统区,中共上海地下组织还乘民营电台纷纷申请复业之际,秘密创办起党在国统区惟一的一家广播电台一一“中联广播电台”,以上海市文化运动促进会的名义开办,1946年3月初开始播音,至7月间被国民党当局借口整顿而查封。

(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广播事业

①资产阶级民营广播电台因国民党当局钳制过多而难以获得较大的发展。抗战胜利后,上海的民营商业性广播电台陆续恢复,至1946年初发展到43座。为了遏止民营电台的发展势头,国民党政府交通部于1946年2月14日颁布了《广播无线电台设置规则》,对电台的设置、分布、数量、功率以及广播内容等各个方面都详加限制。国民党交通部上海电信局还奉命自3月起对上海民营电台进行整顿,致使上海54家民营电台被封闭,仅剩的22家民营电台中绝大多数电台也必须同其他电台合用一个频率。

②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对新兴的广播事业的统制日趋强化。1946年至1948年间,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规,这些法规规定,中国公民及完全华人组织、公司、厂矿、学校和团体虽经批准可创办广播电台,但严格控制在规定的数额内; 外国人及其机关、公司等一律不准在中国境内设立广播电台; 广播电台每晚9点至9点30分,所有电台均须转播国民党中央台的新闻节目。在内容上,广播电台播音节目以新闻与教育内容为主,上述内容不得少于日播音时间的十分之四,商业报告不得超过日播音时间的十分之二; 广播节日的内容必须经有关部门事先审查。

③解放区的人民广播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广播电台网初具规模。

a.1945年8月中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恢复工作并试验播音,其广播稿件由新华通讯社编辑科口播组负责编辑供给。9月11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据延安《解放日报》报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