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从主体间性看后现代语言课程中的对话理论

关键词:主体性,后现代,课程,对话

  摘要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呼唤共主体的出现。共主体是21世纪教 育所要培养的目标。共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 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共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 诉诸于主──客二分模式,后者的产生诉诸于主──主交往模式。研究主体教育, 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主体问性,同时用交往的精神审视和改造现代教育。后现代 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化思潮在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后现代教育思潮中, 教育交往作为一种精神交往的被提出,是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超越,交往式 教育强调通过对话进行主体间的精神沟通。   本文以归纳的研究方法为主,在理论上主要从胡塞尔“主体间性哲学”和伽 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阐述了后现代语文课程中的对话理论问题。   本文共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后现代教育思潮与主体问性哲学的提 出。后现代教育思潮作为整个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是在人们对教育的“现代性” 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主体间性哲学代表着西方主体性哲学的现代走向。 第二部分论述了主体间性课程的建构。共主体论为主体间性课程的建构提供了契 机,主体间性课程旨在探讨主体间交往的经验,其围绕学生──文本──教师的 对话这一焦点,展开自己研究的新维度。第三部分论述了后现代意义上的对话所 具有的开放性和启发性,揭示了理解和反思这一后现代对话的重要特征。第四部 分着重论述了后现代语文课程主体问性的对话形态,主要从人与文本的对话,师 生之间的对话,自我对话三个方面阐述这种对话形态。第五部分论述了后现代语 文课程中对话的意义生成。   通过本文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明确:21世纪的教学理论正在走向交往与 对话的时代。对话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由“主体思维”向“关系思 维”发展,对话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精神,倡导新的知识观、课程观、师生观。它 打破了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封闭与对立状态,要求建构开放的、生成性的、充满生 命力的对话式教学体系。   总之,本文对后现代语文课程中对话理论的探讨,无疑会对21世纪的教育起 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后现代课程观的“对话”理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有着 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