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 )

【答案】深度知觉是指以视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与自身周围空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历程。包括立体知觉和距离知觉。人们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形状,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它是以视觉和触摸觉的联系为基础的。深度知觉比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更为复杂,它依赖许多深度线索。人们通过肌肉线索(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等来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2. 比率智商

【答案】比率智商是智商的一种形式,是表征个体智力发展相对水平的一种指标,斯坦福一比内智力量表首次采用。计算公式为式中IQ 表示比率智商,MA 表示心理年龄或智力年龄,CA 表示实足年龄或实际年龄。比率智商依赖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其局限性为心理年龄不可能永远随实足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的年龄,再按这个公式计算就会得出智商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结论。

3. 能力和智力

【答案】能力是指顺利实现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或人格特质。其基础是知识和技能。其形成和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同时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能力的产生发展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分不开。智力是心理学基本概念。韦克斯勒认为,智力是指使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中国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是个体顺利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概念、应对新情境和解决问题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 高原期

【答案】高原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此阶段,产生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高原期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人类在任何学习中,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高原期”。产生原因主要有:心理障碍、方法障碍、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研究发现,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可能是引起高原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二、简答题

5. 人是如何听到各种音高的?

【答案】音高(或音调)是人对声波频率的主观属性,它首先和声波频率有关。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主要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大小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由刺激频率决定的,它也取决于声音刺激的强度。对此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来加以说明。

(1)频率理论

由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铃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联接着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 声音的振动频率提高,铃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由于人耳基底膜可、能作1000Hz 以上的快速振动,但能够接受超过1000Hz 以上的声音,因而这个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2)共鸣理论

在赫尔姆霍茨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就像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由短纤维发生共鸣做出反应; 声音刺激的频率低,由长纤维发生共鸣。人耳基底膜约有24000条横纤维,它们分别反应不同频率的声音,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从而产生不同音调。该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声音分析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3)行波理论

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之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镜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

(4)神经齐射理论

由韦弗尔提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 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它们单独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Hz 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

总体来看,可以讲神经齐射理论看作是频率理论的延伸,将行波理论看作是位置理论的延伸。位置理论适合解释1000Hz 以上的高频声音,频率理论适合解释频率5000Hz 以下低频声音,神经齐射理论对于1000Hz-5000Hz 的声音均可解释。

6. 如何科学地理解人的心理现象?

【答案】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 客观现实是产生心理的源泉;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并通过社会实践加以检验的。

(1)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的心理活动不能脱离物质运动而存在,它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从物种发展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是神经系统、脑的机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以及脑核磁共振技术等方法的使用,也己证明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心理活动和人脑的活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2)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脑是对内外信总进行加工、储存和调节自己行为的器官,大脑皮层具有对复杂信息进行接收和加工处理的功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与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大脑同一活动的不同方面。可见,离开了人脑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活动。人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活动是人脑的机能,离开了人脑就不能产生人的心理活动。但是,人脑只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物质器官,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自然前提,如果没有客观现实,脑就没有反映的对象,人脑自身是不会单独产生心理活动的。客观事物以各种不同形式作用于人脑,通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而产生感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人脑类似于“加工厂”,客观现实好像是原材料,如果没有原材料,“加工厂”就无法产生出任何“产品”。这说明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

客观现实是指在主体之外存在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全部社会关系。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过程。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天然现实,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改造的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源泉之一。社会生活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最主要源泉和内容,它使人类的心理活动具有社会性。

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是客观的,其反映的过程也是客观的,这样就保证了人的心理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辩证统一。

③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过程。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它不仅受到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且还积极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即主动地把外界事物转化为主观的东西,又通过实践活动使主观见之于客观。人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人的心理活动又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人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活动中按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行动,使反映活动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7. 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