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内蒙古大学627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传播史基础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我互动”理论
【答案】“自我互动”理论认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selfinteraction )。该理论由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1968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中提出。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布鲁默的这个观点说明,人内传播是现实社会传播关系的反映,通过自我互动或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2. 施拉姆(W.Schramm )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答案】施拉姆(W.Schramm )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对其之前提出的循环模式的修正,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联系,又通过大量复制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他们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但仍然没有考虑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背景对传播的影响。
3. 《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答案】《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即《麦克布莱德报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传播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月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4. 循环模式
【答案】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于1954年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
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受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二、简答题
5. 我们周围是否存在恐惧诉求? 请举例说明。
【答案】周围存在恐惧诉求,例子如下:
在健康传播方面如禁毒、艾滋病防治、广告中的牙膏的蛀牙,身上的细菌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教育(如交通安全)、和平裁军等领域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艾滋病的恐惧诉求,一方面介绍艾滋病的可怕。不可治愈性,长期潜伏性等等,另一方面宣传如何防止艾滋病,比如洁身自好不乱交,注意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及时使用防护措施,定期去医院体检等等,例举出一些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预防艾滋病。
再比如,牙膏广告,往往是一个恐惧诉求的广告,对牙齿不健康状态的展示,然后抛出本品牙膏可以有效预防等等。
6. 如何区分信号和象征符?
【答案】德国学者卡西尔认为:“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而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兰格尔认为:“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而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1)简单而言,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①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例如冒烟是着火的信号,乌云压顶是大雨来临的信号,发烧是得了某种疾病的信号,青年人长出胡须是发育成熟的信号等等。这种对应关系是客观的、具有因果性的联系。
②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在自然符号中这种对应关系是明显的,例如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求偶行为等等。在人工符号中也有许多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的符号,例如狼烟、交通信号、旗语、电报讯号等等。此外,计算机语言在将它们翻译成一般人能理解的语言、文字或图像之前,也是根据一定语法规则相互对应的电子信号体系。
(2)与信号相比,象征符则具有以下不同的性质:
①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②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③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④象征符可以自由创造,这是指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7. 试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现实问题,论述电视和网络媒体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答案】电视和网络媒体作为媒介,属于社会信息系统,这是媒介系统在总系统中的基本定位。它的主要资源是信息,承担的主要责任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
(1)从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分析,电视和网络媒体应当承担起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社会遗产传承的作用。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电视和网络媒体对社会起着一种“嚓望哨”的作用。同时,这两个媒介还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媒体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构。
(2)从赖特的“四功能说”来看,电视和网媒除了要承担社会环境监视的作用,还要向人们解释所发生的事情,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它们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提供娱乐。
三、分析与论述
8. 网络论坛中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
【答案】(1)沉默的螺旋的含义
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假说。根据诺依曼的观点,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将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 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与大多数人一致,他们就会勇敢地说出来。大众媒介通过关注多数派的观点来营造一种“意见气候”从而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为这一非理性过程的产物。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者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的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一一舆论的诞生。
(2)沉默的螺旋的特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
①舆论观
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一种意见一旦具备了这种性质就会产生一种强制力一一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于孤立状态,就有遭受社会制裁的危险。为了免于这种制裁,人们只有在公开的言行中避免与其发生冲突。由此不难看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②效果观
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这里所反映的“强大影响”己经不止于认知阶段,而是包括了“认知一判断、意见一行动”的全过程。“沉默的螺旋”假说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状况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又处于“多元无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传媒提示和强调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引起“沉默的螺旋”过程的始动,在传媒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引起人们判断和行动上的连锁反应。换言之,这个假说认为,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3)网络公共领域中“沉默的大多数”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