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内蒙古大学627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传播史基础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选择性接触
【答案】选择性接触是指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或内容。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受众既有立场和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们的改变。这个概念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最早提出。
2. 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
【答案】双重偶然性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由德国社会传播家鲁曼提出。双重偶然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3. 集权主义理论
【答案】集权主义理论是西方的一种报刊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报刊必须无条件地为国家的最终目的服务; ②报刊必须掌握在聪明的执政者手中; ③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严格控制信息的传播; ④报刊不能批评掌权者或者提出异议; ⑤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控制和检查。集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国家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和权威性,通讯工具作为国家的奴仆,也必须受到国家的严密控制,无条件地为国家的最终目的服务。集权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马基雅弗利、霍布士、黑格尔和特雷契克。
4. 符号
【答案】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传播学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非语言符号包括:伴生符、体态符号和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认为,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在这里,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 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 三是对符号的意义解释,又称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其代表学者和卞要贡献是什么?
【答案】(1)概念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也称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是指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
向发生的变化。
(2)代表人物
“说服性传播”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霍夫兰。第_次世界大战期间,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夫兰等人接受美国陆军部的委托,在军队里进行一系列心理实验,这是关于“说服与态度改变”的最早的实证研究。
(3)主要贡献
①这次研究证明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揭示效果的形成并小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
②这些研究结论,同样是否定“魔弹论”效果观的有力证据。
③霍夫兰等人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方法,包括前后比较法和控制对照法等等,在许多研究中,这些方法是综合并用的。此后,霍夫兰的心理实验法与拉扎斯菲尔德的抽样调查法一起,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力一法。
6. 结合历史和现实,简述大众传媒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答案】(1)国际传播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传播活动,自人类历史上出现国家以后就己存在。从古至今,国家元首的互访、外交家的斡旋与游说,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的交流、谈判与协商等等,都属于国际传播的范畴。在近现代大众传播出现以前,从事国际传播的人主要是职业的政治家、外交家、从事跨国贸易的商人等社会精英人物,普通民众除极其偶然的机会以外,一般而言与国际传播无缘。
(2)自工业革命发生和大众传播出现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巨大的变化。铁路、航运、航空事业的发展,使各国间的各种交往日益密切和频繁,通讯社、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使国际传播与各国的普通民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国际传播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它执行对内报道的功能,不断地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社会。
②它执行对外报道的功能,担负着宣传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方针和立场的重要任务。
(3)在历史上,国际传播一直是国家进行外交决策和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但在大众传媒广泛普及的情况下,外交决策的形成和实施己不能单纯地依靠少数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而需要广泛动员本国和外国公众舆论的支持。第_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的“公众外交”一词,说明公众舆论对国际问题和外交问题的重大影响。
7. “有限效果论”包括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哪五项一般定理? 请逐项开列。
【答案】传播学者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对“传播流”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五项一般定理”内容如下:
(1)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
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对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惟一的因素单独起作用。
(3)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 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分析与论述
8. 谈谈你对当前农民工报道的看法。
【答案】(1)农民工报道的现状
农民工是从乡村向城市迁移的人,他们融入和适应城市生活的道路是曲折和艰难的,在城市里生活,没有改变自己的“贫”和“弱”社会状况,农民工是不被现行制度认可的、“亦工亦农”的、边缘弱势的群体,是城市的“边缘人”。而同时,不可否认他们的边缘性又直接导致了其就业、工资、福利等权益被严重侵害的局面,同时也被强势的传媒排斥和疏离。所以,农民下也是传播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往往被排斥在传媒信息的内容之外。
(2)农民工的媒介形象
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各种传媒对农民工的报道是浅表性的,没有涉及到农民工的实质问题,不少报道是模式化的,所描绘的农民工的形象也是单一、平面和肤浅的。传播者缺少对农民工应有的同情和人文关怀,有些报道是“零度写作”,缺少对农民工应有的温度。
(3)农民下报道的不足
①传媒与农民工的距离“不够接近”
这包括物理距离上和情感距离上的双重“接近”。不少农民工在城里做的活脏、重、苦、累、险,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都是人们不愿意“接近”的。当下的记者,不少可能已经“贵族化”和“精英化”了,他们与农民工的情感和空间都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往往从其所写的报道里流露出来。
②对农民工的表现“不够真实”
“人们在理解活动开始以前,都带有某种根据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心理期待,都己不知不觉地预先设定了理解对象的应有面貌。这种预先设定事物格局的心理定势非常顽强,它常常把理解的车轮导向理解者本人所期待的方向。由于心理预设因素的干扰,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常常难以做到实事求是。再说简单点,人们看到的东两往往都是他们想看到的东西。”因此,记者在获得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会受到自己的态度、情感和某种“心理预设”的影响,所报道的新闻难免会出现不真实、不准确的问题。
③传媒对农民工的反映“不够全面”
社会学家兼大众传播学家德弗勒在谈及议程安排的理论时写道:议程理论认为,新闻传媒提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