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阐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答案】(1)新闻与舆论的含义
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②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2)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①新闻与舆论的区别
a. 新闻是媒体发布的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b. 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 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c.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 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②新闻与舆论的联系
a. 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
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媒介因自身的特性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构成了它与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
b. 新闻反映并代表舆论。
第一,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第二,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第三,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c. 新闻引发舆论。
第一,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一一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第二,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这是媒体长期
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d. 新闻引导舆论。
第一,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己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
第二,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新闻媒介通过隐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住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
2. 简要回答“知沟”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知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
(1)该假说的基本观点: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沟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2)即现存的贫富分化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信息社会中必然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信息富有阶层,一种是信息贫困阶层。由于经济贫困者在己有知识的存储量上,在获得最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与富有者之间的信息沟差必然越来越大,而信息沟差必然会变成知识格差,知识沟差最初表现为学龄前教育程度的差异,进而表现在校学习成绩的差异和高等教育升学率上的差异,最终会表现为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
(3)信息沟差和经济沟差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有利于经济富有阶层,而不利于贫困阶层,因而大众传播越普及,传达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信息,知识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也就越大,而不是缩小这些差距。
3. 简述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实际受众的含义。
【答案】媒介受众有三重分身: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实际受众。
(1)预估受众
预估受众或称预期受众,是指传播者凭经验与直觉及粗疏的评估而预期的受众。它在传播者的意识或潜意识里“作为假想读者的肖像”出现,影响或参与了信息的编码和播报。辨识预估受众或根据经验,或采用个别访谈和召开座谈会的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由十预估受众、受传者的认知基模和主观感情等影响,因此,其与实际受众的差距最大。有传播者承认:“通常不是现实读者的口味,而是在作者想象中形成的读者意念限定着文字作品的形式和主题思想。”可见,同现实受众相比,预期受众最先参与了信息作品的预构、即构与创造,提前在想象和虚设的国度里完成了同传播者的对话、争辩与交流,并同原始素材一起融入了信息作品的复杂构成之中。
(2)实测受众
实测受众,是指研究者靠自身或委托专业调查机构遵照科学的调查研究程序测量出来的受众。
一般而言,实测受众小于或等于实际受众。辨识实测受众成本较高,但由于科学方法的采用,实测受众与实际受众的差距大为缩小。如果将受众抽样调查变为普查,并尽可能降低受众在调查中提供虚假信息的可能(譬如采用更便捷地监测被调查者收视情况的设备),实测受众会逼近实际受众。总体来看,实测受众的信息对媒体经营者和研究者而言,尽管非最优选择,但其成果却最能满足其调研的需求。
(3)实际受众
实际受众,或称现实受众,是指现实环境中真正消费媒介产品或服务的受众。现实受众很少直接介入信息作品的预构、即构和初期编码。当媒介产品通过传播渠道呈献给受众后,实际受众会参与对作品的传播与扩散,参与同传播者的后续对话和沟通,参与了对符号意义的挖掘和创造。完整测量与调查实际受众可能性为零。因此,在研究中只能利用科学的调查方法,通过实测受众来代表实际受众的情况,从而对传播者的传播行为进行指导。
二、论述题
4. 在文化贸易领域一直有文化贸易自由主义和文化贸易保护主义之争。文化贸易自由主义提倡政府不要干预,文化贸易保护主义提倡要加强政府干预。试述文化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
【答案】(1)与其他贸易相比,文化产品贸易具有显著的特点。
①独特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达着观念、价值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文化贸易的价值超过了其商业价值,与其他贸易相比,它会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对输入国消费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文化贸易是各国服务贸易政策关注的重点领域。
②与其他产业的交融性。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服务,融入了几乎所有的产业和贸易领域,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汽车文化等等,都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取向。尤其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更使文化的传播速度加快,扩展范围加大,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可贸易性。
③外部经济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精神消费品,其消费不仅能够带给消费者效用的满足,还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消费者的价值观,影响他在社会中的行为,或者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被消费后必然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随之会反映在他的社会行为中,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成本或利益。这部分成本或利益,与文化产品的经营者、文化服务的提供者是无关的。这就是经营的外部性。
④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国在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方面的能力、技术和资源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文化贸易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小国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供给处于十分劣势的地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流通是不平衡的,而且将长期存在。
(2)文化贸易保护的必要性。
赞成文化保护贸易的学者,如英国的多伊尔等人,从公共利益、文化主权等角度阐述了实施保护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国外文化产品的大量进口对国内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带来巨大冲击,特别是视听服务、音像制品等部门,为维护本民族自豪感和保护本国文化主权要求对文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