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农业现代化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1)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①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必须具体两个方面的内容:
a. 农业现代化是从直观经验和手工工具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经营管理方法为基础的农业过程;
b. 农业现代化是从自给自足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和商品农业大发展的过程。
②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减负和保护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过程,是国家农业发展战略转变的过程,特别是农业保护程度不断提高完善并走向科学化的过程。
(2)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①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的动态性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是一个长期动态变化的过程。
②农业现代化内容的广泛性
农业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而且包括农业生产手段、农业产出水平和农业调控机制实现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求农业内部各主要环节实现现代化,也要体现在农民生活、农村社会和环境建设等支撑环境实现现代化。
③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性和阶段性
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性,是指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差别巨大,各地农业现代化的必须充分考虑本地的自然经济特点。
④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继承性
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现代农业作为对传统农业扬弃的产物,具有深刻的历史继承性。农业现代化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增加新的理念和内容,但不是对传统农业的全面否定。
2. 农产品国际贸易是如何演变的? 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1)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演变
①各大洲间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
a. 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农产品贸易变化很大;
b. 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贸易发展缓慢;
c. 欧洲共同体以及欧盟的建立和扩大,其主要农产品不仅由短缺变为自给,而且还有大量剩余供出口,从而成为世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最集中的地方;
d. 北美由于受到欧盟的激烈竞争,出口地位有所下降;
e. 大洋洲主要出口畜产品,近年来又增加了谷物出口。
②不同发展程度国家间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
a. 世界农产品贸易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
b. 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地位日趋下降;
c. 主要农产品进出日国家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2)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品种结构演变
①世界谷物贸易增长由快变慢;
②农业原料贸易量增长缓慢;
③畜产品和水产品贸易不断扩大;
④世界水果蔬菜贸易额增长令人瞩目;
⑤新的加工食品和饮料增多;
⑥土特产品以及供日常生活其他方面使用的手工编制品、花卉贸易兴旺。
(2)农产品的贸易的特征
①贸易商品集中
欠发达国家的贸易主要依靠出口少数几种主要农产品。
②贸易地区集中或市场集中
贸易地区集中或市场集中是指大部分主要输出物资通常在几个工业化国家的市场上出售。 ③价格波动幅度大引起出口收入波动
④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时间性很强
a. 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时间,基本上不受其他因素所影响;
b. 农产品的易腐性,要求农产品运输时间尽量缩短。
⑤农产品国际贸易更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
a. 发达国家进口的农产品需求弹性人、替代弹性大;
b. 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农产品需求弹性小、替代弹性小。
3. 按功能性来划分,农业财政资金有哪些类别?
【答案】按功能性来划分,农业则政资金有以下类别:
(1)农业公共性财政资金
农业公共性财政资金是指国家财政对农业纯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公共产品生产、管理和维护力面的投入。
农业公共性财政资金投入的政策取向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全额无偿支付纯农业公共产品
的支出,主要包括农业公共设施费支付政策和农业公共事业服务费支付政策。这一部分的财政支出在长期中是相对稳定的。
(2)农业调控性财政资金
农业调控性财政支出是指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户行为、缓冲市场冲击等农业宏观调控方面的财政支出。
农业宏观调控性财政支出的政策取向是财政补贴和设立稳定基金。
(3)农业保护性财政资金
农业保护性财政资金是指用于对农业产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财政支出,它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是由农业的外部性和弱质性决定的。农业保护性投入的政策取向是对农业进行保护性补贴和一定数额的转移支付。
4. 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答案】(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利、气候、生物等。
自然因素条件优越,就可以同样的劳动时间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高。 ②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关系、经济形势、生产规模、劳动组织、劳动报酬、劳动态度、劳动者素质以及农民收入水平等。
通过经济条件的改善,可以极大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掘人的潜力,提高积累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最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③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主要指科学技术状况、劳动的物质技术装备以及现代管理手段等。技术因素实际上就是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
④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包括人口的增长速度、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速度以及非农部门对农业的影响力等。
(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确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和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农业保护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存在人多地少、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使用机器设备,必须在地区和作业项目上有所选择,力求物化在机器设备中的劳动量低于它所能替代的活劳动量中的必要劳动部分,并使被替代的劳动力也能得到合理安排。
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