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历程有哪些? 主要教训是什么?
【答案】(1)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历程
在农村土地改革刚刚完成以后,中国就开始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农业生产互助组
a. 特点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互助合作组织的初级形式,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经营基础上,实行劳动互助。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互相交换中使用,因数量和质量不等不能完全相抵的部分,根据当地的社会工资或当地的习惯以实物或现金的形式补足
c. 分配制度
产品归农户自己所有。
②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
a. 特点
土地私有,耕畜农具大部分也是私有的,但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交给合作社统一使用,实行有计划的经营,产品统一分配。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用由合作社集中掌握、统一使用。
c. 分配制度
分配给社员的收入,一部分按入社时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取得股份分红,一部分按社员投入的劳动多少取得报酬,也就是说,在分配上采取了按资按劳相结合的形式。
③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
a. 特点
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集体共同占有,但不是采取自愿的原则,社员完全失去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听命于领导者的统一安排,实行完全的按劳分配。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高级社是以生产资料公有、集中统一经营为特征的产权结构和组织制度安排,农户除保留少量的自留地的使用权外,土地和生产资料完全实行集体化,农户基本失去了私有产权。
d. 存在问题
在实际中,农民退社并小自由。
c. 分配制度
分配上实行完全按劳分配。
④农村人民公社
a. 特点
第一,一大二公;
第二,政社合一;
第三,一平二调;
第四,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归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c. 分配制度
生产计划和分配方案要由人民公社来确定。
d. 存在问题
农村人民公社由于产权功能弱化、劳动激励缺乏、监督成本高昂、限制农业劳动力流动和不允许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最终导致了其解体。
(2)农业合作化的经验与教训
①严重违背了自愿互利的合作原则
互助组较尊重农民意愿,初级社、高级社都严重违背了自愿互利等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农业合作社在全国都是一个模式,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否认了农业的家庭经营
农业合作社不是对家庭经营的否定,而是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之上的。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认为农业家庭经营导致两极分化,最终导致资本主义; 农业合作社最终演变成一种从农民手中获取农业剩余向工业化、城市化提供资金的组织。
③农业合作化演变成了农业集体化
农业合作化运动变成了一种农业集体化运动,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规模越来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按劳分配越来越绝对化和平均化。
2. 了解人们对合作社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掌握国际合作社联盟对合作社的定义和中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
【答案】(1)德国经济学家李弗曼认为合作社是以共同经营业务的方法,并以促进或改善社员家计或生产经济为目的的经济制度。
(2)德国经济学家戈龙费尔德认为合作社是中小经营者基于自己意志的结合; 由于共同对私有经济利益的追求,以实现社会政策目标。
(3)马克思、列宁认为,合作社就是生产者联合劳动的制度,要以这种制度代替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4)美国合作经济学家巴克尔认为合作社是社员自有自享的团体,全体社员有平等的分配权,并以社员对合作社的利用额为依据分配其盈余,合作社是与私人企业、公司制企业不相同的一种
事业。
(5)国际合作社联盟对合作社的定义是,合作社是人们自愿联合、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的企业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自治组织。
(6)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3. 试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答案】(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为:
①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
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①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剩余的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剩余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且农业还是工业品的市场。
②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
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完全能够依靠自身的积累而得到更快的发展。而农业由于自身的上述特性使得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
4. 是否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别标准有哪些?
【答案】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包括:
(1)经济结构主义观点
美国学者西蒙·库兹涅茨等的研究表明,当20世纪30年代前期美国政府采取现代的农业保护政策时,美国经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己降到12%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在社会总就业人数中的份额己降至25%以下,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己升至80%~20%左右,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份额己超过50%,人均GNP 按1967年的美元价格计算已超过1800美元。
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和南亮进研究表明,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开始加大了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13%左右,农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己降至30%左右,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大约为76%~24%,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己达63%,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1980年美元价格计算己达2600多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