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轻工大学农村社会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农村?农村社区有什么特征?

【答案】(1)农村的含义

①农村的概念

农村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居民聚居地。农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由采集生产方式进入农耕生产方式、人类需要定居生活之后产生的。

②农村的特点

与城市相比,农村一般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a. 自然生态方面,农村地域广袤,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依存性强;

b. 人文生态方面,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人力资源素质偏低,但在相对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中是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比较和谐;

c. 谋生职业方面,以广义的农业为基本职业;

d. 动态方面,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长期变迁缓慢。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而加速。

(2)农村社区的特征

农村社区一般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区别,有五方面的特征:

①人口密度稀疏,同质性强;

②经济活动简单,自给自足性强;

③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简明;

④家庭起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邻里关系密切;

⑤风俗习惯成训,民间宗教意识较深厚。

2. 农业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怎样?

【答案】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实际上是由相互联系的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技术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组成的。无论是哪一个系统都少不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农业及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1)提高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学技术,这是由农业的特性决定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制订规划

在日益激烈的农业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占据明显优势。为应对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发展的规划纲要。

(3)科技下乡

为实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宣部、农业部和中国科协等14个部委于1995年发起“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4)创造奇迹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3. 新的家庭权威的产生,会对农村家庭建设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家庭权威是指一个家庭中的核心人物,即通常所说的“当家人”,这个人可以对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发号施令,并对家庭中的各种大事握有最终的决策权》

新的家庭权威的产生,对农村家庭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新的家庭权威的产生,意味着当家人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关于农村家庭建设的思想方法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对农村家庭建设方向带来根本性的转变。

(2)新的家庭权威的产生可能会改变农村家庭建设的方式,至于最终方法的好坏就完全取决于当家人的能干程度。

(3)新的权威一般属于年轻人,他们有更多的计划接触市场经济,更具有经营头脑和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更多的优势,他们可能会更加丰富农村家庭建设的内容,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更加细化,让家庭获得更为细致的利益。

4. 实现“抽象工人”研究到“具体工人”研究的范式转换,对于重新理解“农民工”问题有什么启发?

【答案】对于研究范式从“抽象工人”到“具体工人”研究的范式转换说明对农民工的研究由一个抽象而庞大的社会范畴转变为具体情境之下的实践逻辑。具体分析如下:

(1)“抽象工人”和“具体工人”的含义

①“抽象工人”将农民工建构为一个抽象而庞大的社会范畴。在这里,农民工不是被当作具体的、历史的、正在生成中的具体阶级成员来描述,而是作为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老幼、没有具体面目的“整体范畴”来处理。他们是“农民工一般”,是现实生活的抽象物。支配他们的行为的是各种一般法则,如“机械流动”等,影响其流动和生存条件的也是那些最为一般的制度安排,如“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等。

②“具体工人”是从各种工人的具体形象、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出发,去描绘他们在具体情境之下的实践逻辑。

(2)对于“农民工”问题的重新理解

①目前我国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工,他们在家时所承包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个人只有经营权及劳动所得,到工厂工作后,他们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生产工具,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养家生活,他们的身份更倾向于工人。因此,应当承认农民工是工人的一部分。

②在现实中,农民工的职业、收入形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已经具备工人阶级的主要特征。

a. 从职业上看,农民工从事的具体工作很多属于产业工人的性质;

b. 从工作场所上看,农民工的工作场所与工人更接近,主要集中于城市、城镇的第二、三产业;

c. 从收入的形式来看,农民工的收入与工人相同,其收入以工资性货币为主;

d. 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方面看,农民工正远离农民而逐步向工人靠拢,城市的民主观念、法律意识、平等观念逐渐融入他们的生活中。

无论是从农民工的历史考察还是从现实情况及在建设中的作用看.“农民工是中国的新产业工人,新产业工人的定位是农民工的历史归宿”。

③尽管意识形态语境中的工人阶级与现实生活中的工人阶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农民工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新产业工人群体,将农民工视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来对待。

二、论述题

5. 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讨论中国农民的社会分层所遭遇的制度约束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不同时期,不同制度条件下,中国农民的社会分层所遭遇的制度约束因素都不同,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有以下四点具体内容:

(1)新中国成立前农村的阶级与阶层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村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是建立在阶级分析方法的基础之上的。他们的分析特别强调阶级关系之间的对抗性,阶级关系产生的原因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剥削和压迫现象。

(2)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村阶级、阶层分析

1950年进行土地改革,为了给土地改革和成分划分提供依据,当时的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农村划分阶级成分的决定》。合作化并没有能够真正遵循农民自愿、互利、合作的原则。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

的步骤,在人民公社制度、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与户籍制度共同作用下,中国农村建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并与城市的计划经济体制一道,形成了整个中国社会以“单位制身份制”和“行政制”为特征的制度结构体系。中国社会只剩下两个基本阶级,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一个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社会阶层

这一期间,中国农村社会分层最突出的特征是身份制的制度体系。它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社会结构还基本上是一种传统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将阶级体系打碎以后,财产分层的地位下降,身份分层的特征更为凸显。

①人民公社体制、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和户籍制度,使得农村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并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在这一阶段,身份等级即政治身份等级成为划分农村社会阶级与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