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藏民族大学文艺学831文学综合之外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旧约》
【答案】《旧约》是犹太教圣经,也是希伯来民族文学遗产的总汇。《旧约》原文为希伯来文,其内容主线是讲上帝与其子民希伯来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故事。后来从犹太教直接诞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两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随这两大宗教的传播,旧约全书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对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2. 巴那斯派
【答案】巴那斯派是法国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又称“高蹈派”。以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和缪斯诸神居住的巴那斯山称其名,并出有诗选《当代巴那斯》。巴那斯派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倡导艺术形式的“唯美主义”,诗歌造型精巧美丽。它主张诗歌脱离社会,不问政治; 以创作“冷静的”、“客观的”、“无我”的诗相标榜,充满悲观颓废情调; 形式上刻意追求造型美感,是当时自然主义思潮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亦为法国象征主义的文学前驱。
3. 骑士文学
【答案】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产生于12、13世纪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其内容主要描写骑士行侠冒险的经历和对贵妇人的爱情,宣扬“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具有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实生活和世俗享乐的积极意义,代表了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骑士文学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骑士抒隋诗最早产生于法国的普罗旺斯,又被称为“普罗旺斯抒情诗”。骑士传奇中最为流行的故事是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冒险故事。骑士传奇的浪漫情调、离奇故事和爱情描写,影响到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其围绕主要人物经历展开故事的结构方法,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内心活动的揭示,都为欧洲后世长篇小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 《卡拉玛佐夫兄弟》
【答案】《卡拉玛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包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
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体现了高超艺术手法。
二、简答题
5. 简论《呼啸山庄》的小说叙述特点。
【答案】《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小说描写吉上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呼啸山庄》的小说叙述特点如下:
(1)叙事视角的灵活转化
《呼啸山庄》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并不局限于使用单一视点,而是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不时地转换叙事视角和叙事者,使得叙事呈多元化展开,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像。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内聚焦叙事角度。营造一个“我”讲故事给读者听的环境。读者透过“我”的眼睛,身临其境地看到了有限的世界,使想象有更多的活动余地。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这个人物作为叙事者兼角色,他不但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他作为叙事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不知的内容”。
(2)采用“套层结构”的叙事结构
在叙事结构上,《呼啸山庄》采用了“套层结构”这一手法,并具有独创的特点。
①三个叙述层次
作者一改套层结构的呆板与繁复,只确定了三个叙述层次,即“洛克伍德的叙述、纳莉的叙述和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
②对同一故事设置多个叙述者的叙事方式
《呼啸山庄》在故事套故事的框架式结构的基础上,作者更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地融入了书信体小说对同一故事设置多个叙述者的叙事特点,突破了传统框架结构小说多个叙述者叙述不同虚构故事的形式,天才地采用多位人物叙述者,让他们从各自的角度讲述同一故事。洛克伍德作为第一叙事者,小说以他为切入点,带领读者看到了呼啸山庄的怪异,也是因他的叙事话语引出了当事人纳莉的叙述,从而构成了第二叙事者。纳莉为二度叙述者,然而纳莉的叙事话语又引出其他人物的叙述,如伊丽莎白、希斯克利夫、凯瑟琳等人的叙述,这又构成三度叙事者。
(3)叙述时间的巧妙安排
时间是叙事文学的一个基本要素。一部作品必然要涉及两种时间,即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相互对照就形成了时序。叙事文学作为话语,它的基本结构是线性历时结构,通常人们认为自然的叙述顺序应当是文本时序与故事时序一致,又称为“顺序”,文本时序
与故事时序还存在种种不协调形式,即一般所说的“逆时序”。《呼啸山庄》讲述了肖恩和林敦两家两代人的情感纠葛这样一个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故事,整个小说的时间跨度为从1771年希斯克利夫被老肖恩从利物浦带到呼啸山庄来,到1802年秋小凯瑟琳和哈里顿成为一对情侣,时间跨度为31年。作者放弃了当时小说一般从头写起的顺序写法,也没有采用从重点写起的逆序写法,而是把叙述的起点安排在临近故事结尾的1801年冬天,使得故事情节向着顺序和倒叙两个方向发展。
6. 结合作品,论述鲁迅所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国人眼中是“残酷的天才”。
【答案】鲁迅先生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拷问人类灵魂的残酷天才”,准确地指出了其文学创作的特点,并予以了积极评价。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侧重探讨人,尤其是人内心自我的复杂性,表现苦难及苦难中人的追求与犯罪,注重从信仰和灵魂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触及灵魂深处。
(1)“心理现实主义”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观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表现心理的真实为己任,将自己的文学称之为“心理现实主义”。19世纪中后期的俄罗斯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化,尤其是随着农奴制度的废除,资本主义得以在封建习气仍然十分浓厚的俄罗斯内部大力发展,这些都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身于平民家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城市贫民的生活非常熟悉,深切地感受到社会动荡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尤其是人内心世界的痛苦、精神的异化感,决定将文学拓展到人的精神领域,揭不人的本性或人性的复杂。
(2)直面人性的阴暗面
在人的精神世界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较为关注的是人的病态思想和潜意识体验,涉及乱伦、强奸、凶杀、癫狂等伦理或心理问题,触及较少被反映的禁区或空白,直面了人性的阴暗面,反映了善与恶在人物心灵中的较量,从而在较深层次上拷问了人的灵魂。例如,在其代表作《卡拉马佐夫兄弟》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描写了一个祸合家庭,展示了卡拉马佐夫气质,描写了这个家庭父子身上人性本身的邪恶,以及善与恶对他们灵魂的争夺,呈现了精神的焦灼不安与人格濒临分裂的痛苦。
(3)宣扬宗教救赎
陀思妥耶夫斯基拷问灵魂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宗教救赎的主题,所以其作品并不悲观消沉。陀思妥耶夫斯基致力于表现人们心灵承受的深重苦难和人性的阴暗面,但他的作品并没有让人感到消沉悲观,因为他表现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解决之道,其笔下的人物最后总能在宗教宣扬的谦卑与博爱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例如,《罪与罚》中的青年大学生拉斯柯尔尼柯夫为了证明自己是“不平凡的人”而走向杀人之路,但却陷入无穷无尽的精神折磨,最后在索尼娅的指引下主动“自首”接受惩罚,找到了心灵的宁静与宽慰。
总之,陀思妥耶夫斯对人物心灵的拷问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其对内心世界的关注仍然是为了揭露现实的丑恶与非人道,从而为人们背负着沉重十字架的灵魂找到一条救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