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藏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字学831文学综合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西藏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字学831文学综合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西藏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字学831文学综合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14 2018年西藏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字学831文学综合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22 2018年西藏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字学831文学综合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32 2018年西藏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字学831文学综合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43

一、名词解释

1. 湖畔派

【答案】湖畔派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在英国流行的消极浪漫主义的诗歌流派。即由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结成的诗歌流派。在文学上,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其中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其代表诗作是《丁登寺》。柯勒律治的代表作是《古舟了咏》,充满神秘怪诞色彩。骚塞的长诗《审判的幻景》是诌媚英国王室之作。

2. “能”和“狂言”

【答案】“能”和“狂言”是日本的两个古典剧种,诞生于镰仓室町时期,是日本戏剧史上辉煌的开端。“能”着重演唱、舞蹈表演,具有庄重典雅的正剧特点,其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完成剧情的推动。现实中的一切则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狂言”以幽默滑稽的科白、类似相声剧的形式来表演,体现出轻松诙谐的笑剧风格。

3. 连歌

【答案】连歌是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日本的“歌”着重文句的堆砌和趣味。文句的堆砌讲究附句的巧妙衔接,其中最典型的,首推“连歌”,连歌最初是一种由两个人对咏一首和歌的游戏,始于平安时代末期。连歌作为和歌的余兴而盛行于宫廷,后又广泛流行于市民阶层,成为大众化的娱乐项目。日本连歌的集大成者是二条良基和宗祗。连歌的第一个特征是集体创作,即每一句都必须与别人的上一句相衔接,其转折纯系偶然,因而需要作者具有一种随机应变的机智,同时也使得连歌能从凝滞的偏重感情的倾向中摆脱出来。连歌的第二个特征是即兴创作。

4. 意识流小说

【答案】意识流小说是新时期以来文坛上出现的一种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创作的小说样式。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故事的叙述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二、简答题

5. 联系相关作品,简述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的思想艺术特征。

【答案】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是反映封建社会时代形成的史诗作品,都以一定的历史事件为依据,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形成,大约在12至13世纪被文人整理加工编订记录下来。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的思想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

(1)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的思想特征:护教与忠心爱国中期晚期英雄史诗神话因素大大减少,只存在一些残留痕迹,但基督教义的内容却大大增加,英雄的奇功伟业往往与宗教奇迹融合在一起,甚至有的英雄人物的爱国行动表现为同异教徒的斗争。但有的史诗也表现出反禁欲主义、反等级观念的思想,这是社会阶级矛盾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在史诗中的反映。

《罗兰之歌》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它用罗曼语写成,全诗共4002行,记叙的事件发生在查理大帝时代,史诗情节较之史实有很大变异。史诗的主人公罗兰是一个爱国忠君的英雄人物,把保卫法兰西、保卫祖国的威名看成自己的天职。罗兰的爱国精神是同忠君观念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中世纪晚期爱国主义思想的时代特征。罗兰的爱国精神中,包含护教的成分,这是历史的局限。

(2)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的艺术特征:气势恢弘与手法丰富

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是欧洲封建制度确立后的产物,史诗表现出封建意识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封建等级观念和基督教的宗教意识被人们普遍接受,渗入文学之中,影响到史诗的表现和英雄人物的塑造。史诗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下,歌颂了贤明的君主与果敢的民族英雄,倡导民族统一,战争场面气度恢弘。为此采用艺术手法,颇有浪漫主义精神。

在英雄史诗《罗兰之歌》的编订中,截取7年战争过程中的一段时间,以一个事件为中心,情节组织得十分集中、紧凑,富有戏剧性:经常使用重叠、对比、夸张的方法,使形象鲜明、突出; 史诗的结构采用敌我双方平行描写的方法,叙事明快,有条不紊。史诗多次描写睡梦征兆、上帝显灵、天使下凡,以及英雄人物的宗教精神,这都是基督教影响留下的痕迹。

总之,作为中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主要反映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歌颂杰出的英雄事迹,表现主人公忠君爱国和笃信宗教的高尚品质。丰富中世纪文学的文学体裁和艺术表现方式,并成为各自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亦有深远的影响。

6. 简述《源氏物语》的主题,并说明中国文学对该作的具体影响。

【答案】《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小说描写了平安京时

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1)《源氏物语》的主题为“情色”。

(2)中国文学对《源氏物语》的具体影响

《源氏物语》深受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它在继承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也大量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成果。主要表现在:

①在主题思想上,《源氏物语》留下了《长恨歌》的烙印

《长恨歌》揭示了唐明皇的荒淫及其种种弊政,预示了唐朝盛极而衰之必然。《源氏物语》的开篇同样用源氏上下三代的荒淫生活和贵族统治阶层的权势之争,来预示贵族阶级统治必将走向崩溃的宿命。《长恨歌》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紫式部也在小说的开篇利用朝中高官贵族的议论,表达了这种思想。“(朝中高官贵族)侧目而视,相与论道:‘这等专宠,真正叫人吃惊! 唐朝就为了有此等事,弄得天下大乱。’民间怨声载道,认为此乃十分可忧之事,将来难免闯出杨贵妃那样的滔天大祸来呢。”

②大量引用了白居易的其他诗文,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主题思想

皇上在怀念桐壶更衣妩媚温柔时就吟诵“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以此来回忆过去与更衣的盟誓,更显凄凉,引人哀思。更为突出的例子就数“须磨”一回了。本回写源氏因与胧月夜之事遭弘徽殿太后报复后,渐觉世路艰辛,不如意之事越来越多。于是,他不得不怀着离愁别绪深夜离开京都,远赴须磨。作者所引白居易的诗文,创造了一种与源氏遭遇相符的凄凉意境。途中源氏一行路过大江殿的遗址,看到那里异常荒凉的景象,就用“三千里外远行人”来描述源氏的孤单和无助。独居须磨,十五月圆之夜,源氏不免凝望月色,对月长叹“一千里外故人心”,遥想清凉殿上饮酒作乐的情景,使人不禁潜然泪下。源氏流放远方,境况远不如从前,一切从简,其居所很像中国样式,四周风物,清幽如画。真是“石阶桂柱竹编墙”,虽然简陋寒酸,但还可以看出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源氏依旧风度翩翩,高尚儒雅。当源氏为来探望的左大臣家的宰相饯行,一句“醉悲洒泪春杯里”,徒增悲凉沉重的心情。薰君忧伤时便用“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来抒发伤感之情。浮舟离奇逝去,薰君悲伤之情无法抑制,心绪烦乱时便吟诵“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作品恰当地引用中国诗文词句,对突出主题和描写心理等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借用中国的史实和典故来渲染气氛

《源氏物语》中还常借用中国的史实和典故来渲染气氛,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达到提高作品品位的目的。

例如引用《吕后本记》里的戚夫人的典故来暗示藤壶皇后失去保扩的悲惨遭遇和险恶处境。唐玄宗寻访杨贵妃亡魂、牛郎织女、荆柯刺秦王、赵高指鹿为马、王昭君等典故都体现了《源氏物语》中的中国文学元素。而且,这些典故都非常巧妙地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寓意深刻,回味悠长。

④《源氏物语》对中国诗歌的引用

除了《长恨歌》和《史记》之外,像《汉书》、《晋书》、《文选》、《游仙窟》、《古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