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藏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字学831文学综合之外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吉檀迦利》
【答案】《吉檀迦利》是泰戈尔最著名的一部打情诗集。它是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诗集将泛神论哲学思想融化在优美的诗行之中,以真挚的感情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抒情色彩浓厚。诗歌运用口语,选取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象入诗,突出这些形象可感、可触、可视的特征,形成具体朴实、清新动人的风格。同时,诗歌吸收了格律诗所特有的重复和音节相同的原则,结合了散文诗千变万化的特点,创作了具有内在节奏感的韵律。总之,《吉檀迦利》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杰出的艺术成就让泰戈尔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 湖畔派
【答案】湖畔派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在英国流行的消极浪漫主义的诗歌流派。即由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结成的诗歌流派。在文学上,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其中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其代表诗作是《丁登寺》。柯勒律治的代表作是《古舟了咏》,充满神秘怪诞色彩。骚塞的长诗《审判的幻景》是诌媚英国王室之作。
3.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普鲁斯特的一部意识流艺术作品。一块小玛德莱娜蛋糕,牵引出丝丝缕缕、连绵不绝的无意识回忆。作者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4. 古典主义
【答案】古典主义是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
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二、简答题
5. 《神曲》的现实性与艺术特点。
【答案】《神曲》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叙事长诗,是但丁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
(1)《神曲》的现实性
《神曲》广泛地反映了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具有突出的现实性。
①但丁写作《神曲》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益”。所以,作品虽然采用了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形式,但取材于意大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城邦之争、党派之争、封建主与贪官污吏的压迫盘剥、教会与教士的罪恶,涉及到哲学、科学、神学和文艺等各领域,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认识价值。
②在一些具体的场景中,但丁采用现实主义直接描写的笔法,真实细致地描写生活场景,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地狱》中描写的地狱酷刑,并非只是作者的设想,其中的各种刑罚,如火刑、斩头、斩手、倒栽等,都是当时宗教刑罚的真实写照。《地狱》第十九篇中对尼科那三世的揭露,以及诗篇对僧侣贵族阶级和佛罗伦萨城的描写,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
③在这些真实描写的基础上,《神曲》进一步揭露了教会的黑暗和叛国者与暴君的罪恶,并且对贵族、僧侣和政府官员的自私、贪婪给予了猛烈的鞭挞,对佛罗伦萨党派斗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危害进行了严厉谴责,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④《神曲》的伟大历史价值在于,它以及其广阔的画面,通过对世人幻游过程中遇到的上百个各种类型的人类描写,反映出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转折时期的现实生活和各个领域发生的社会、政治变革,透露了新时代的新思想——人文主义的曙光。
(2)《神曲》的艺术特色
①梦幻的神秘色彩与现实的写实手法相结合
《神曲》以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但丁的灵魂幻游三界的经历,大量运用象征和隐喻,带有浓厚的宗教幻想色彩,但作品也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党派之争,揭露了教会的黑暗和世俗社会的矛盾,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②构思宏伟,结构富有严密性、均衡性与完整性
《神曲》分为3部,每部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各部篇幅基本相等,采用连锁押韵方式衔接,每部诗的末尾均以“群星”一词作结,在整体上工整而协调。
③大量运用象征、隐喻和梦幻
《神曲》从头至尾充满象征和隐喻。诗人迷途中出现的狮、豹、狼分别代表着强暴、淫欲和贪婪,维吉尔代表知识和理性,贝娅特丽丝是爱和信仰的化身,地狱象征黑暗社会,天堂为理想境界,炼狱是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经的痛苦历程。作品的结构也具有象征性,“3”的含义就意味着宗教神学的“三位一体”,100歌中的“100" 是“10”的平方,象征完美中的完美。
④用意大利语写作,打破了用拉丁文写作的惯例
用意大利语写作,打破了用拉丁文写作的惯例,使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采用俗语写作《神曲》,这对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对丰富意大利文学语言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其语言丰富、生动,写情写景充满诗情画意,人物性格鲜明。
总之,《神曲》对中世纪政治、哲学、科学、神学、诗歌、绘画、文化作了艺术性的阐述和总结。它不仅在思想上、艺术上达到了时代的先进水平,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状况、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
6. 简述堂吉诃德的作品的意义。
【答案】①《堂吉诃德》是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因沉迷于骑士小说,决定外出历险,做一名行侠仗义的骑士。他找来同村的农民桑丘·潘沙作他的侍从,把邻村的一位农家女儿杜尔希尼亚作为他的意中人。他三次外出历险,作了许多可笑之事。最后他被化装成白月骑士的朋友打败,放弃行侠游历,回家不久后病倒。临死前,他醒悟到自己迷信骑士小说之过。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的故事嘲讽了流行一时的骑士小说,指出它们既违背现实的真实又缺乏艺术的真实。从此以后,骑士小说在西班牙和欧洲一撅不振。
②《堂吉诃德》揭示了人们自身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堂吉诃德和桑丘是一组既互相关联又相互衬托的人物,前者体现了人对理想的追求,后者体现了人对实际生活的关注。二者相互影响,到后来,堂吉诃德渐渐看到理想的梦幻性质,桑丘则看到他的主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好。二人一路上风趣幽默的对话,以及小说对西班牙现实生活的生动描写,使得读者从他们身上看见自身存在的对立矛盾,从堂吉诃德的喜剧性形象中看到悲剧的色彩。
7. 简析“多余人”形象。
【答案】(1)“多余人”的概念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最旱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之后又有赫尔岑《谁的罪过》中“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2)“多余人”的形象“多余人”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 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8. 《伪君子》的艺术成就。
【答案】《伪君子》是莫里哀最优秀的戏剧,集中反映了莫里哀的创作特征,代表了莫里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