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824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酶的抑制剂
【答案】酶的抑制剂是指能减弱、抑制甚至破坏酶活性的物质。酶的抑制剂有重金属离子、一氧化碳、硫化氢、氢氰酸、氟化物、碘化乙酸、生物碱、染料、对氯汞苯甲酸、二异丙基氟磷酸、乙二胺四乙酸、表面活性剂等。
2. PHB
【答案】PHB
是指聚羟基丁酸,是一种聚酯类,被一单层蛋白质膜包围。其为脂溶性物质,不溶于水,易被脂溶性染料苏丹黑着染,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当缺乏营养时,被用作碳源和能源。
3. 合成代谢
【答案】合成代谢是指微生物利用能量代谢所产生的能量、中间产物以及从外界吸收的小分子,合成复杂的细胞物质的过程。合成代谢是在能量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化能异养微生物而言,产生能量的分解代谢同时也提供了碳源,它们以中间产物的形式存在,并参与各种细胞物质的构成。
4. 巴斯德效应
【答案】巴斯德效应是指氧对葡萄糖耗量的抑制现象。氧对葡萄糖利用的抑制作用机制是通
过
和
的相对含量及
和的相对含量的变化实现的。在有氧存在时
,通过电子传递体系被氧化,
不再有
母菌体的生长。使丙酮酸还原为乙醇,则乙醇随即停止生成,这有利于酵
二、简答题
5. 何谓两相厌氧生物处理?
【答案】两相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第一相中的厌氧活性污泥可处在缺氧或厌氧条件下,其组成基本是兼性厌氧和专性厌氧的水解发酵性细菌和少量的专性厌氧的产甲烷菌。在第二相中则是在绝对厌氧条件下|有少量产氢产乙酸的细菌,绝大多数是专性厌氧的产甲烷菌。
6. 微生物浇注平板法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答案】浇注平板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1)取样
用无菌瓶到现场取一定量的活性污泥、土壤或湖水,迅速带回实验室。
(2)融化培养基
加热融化培养基,待用。
(3)稀释水样
①将1
瓶
及和5
管(根据预备实验数据变化)
的无菌移液管吸取
. 的无菌水排列好,
按
活性污泥(或其他样品
)置于依次编号。
(或用混合器)将颗粒状样②在无菌操作条件下,
用
品打散,
即为
③用
即为
浓度的混合液。
无菌水(内含玻璃珠)中,将移液管吹洗3次,
用手摇无菌移液管吸取
浓度的菌液于无菌水中,将移液管吹洗3次,摇匀,
浓度菌液。同法依次稀释到
(4)平板的制作
①将培养皿(10
套)编号。各3套,1套为空气对照。
菌液开始,分别吸
②将已稀释的水样加入培养皿。取1支lmL 无菌移液管,
从浓度小的
取
菌液(或)于相应编号的培养皿内(注:每次吸取前,使菌液充分混匀
左右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右手拿装有培养基的锥形③倒平板。将已经融化并冷却至
瓶,左手拿培养基。以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皿底,拇指和食指将皿盖掀开,倒入培养基后将培养皿平放在桌上,顺时针和反时针来回转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和菌液充分混匀,冷凝后即成平
扳。倒置于
:恒温培养箱内培养然后观察结果。
后盖上皿盖,
倒置于
直温培养箱内培养④对照样品。倒平板待凝固后,
打开皿盖
后观察结果。
7. 微生物如何获得所需的ATP?
【答案】微生物获得所需ATP 的方式如下:
(1)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是指微生物在好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通过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体系获得ATP 的过程。其递氢和受氢过程与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并产生ATP 。
(2)光合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是指光引起叶绿素、菌绿素或菌紫素逐出电子,通过电子传递体系获得ATP 的过程。产氧光合生物有藻类和蓝细菌,它们依靠叶绿素通过非环式的光合磷酸化合成ATP 。不产氧的光合细菌则通过环式光合磷酸化合成ATP 。
(3)基质(底物)水平磷酸化
基质(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微生物在基质氧化过程中,通过基质水平磷酸化获得ATP 的过程。微生物在基质氧化过程中,可形成多种含高自由能的中间产物,如发酵中产生含有高能键的1,3-二磷酸甘油酸,
这一中间体将高能键交给ADP , 使ADP 磷酸化而生成ATP 。
8. 在观察细菌的时候,为什么要对细菌进行染色?
【答案】对细菌进行染色的原因如下:
细菌菌体无色透明,在显微镜下由于菌体与其背景反差小,不易看清菌体的形态和结构。用染色液染菌体,以增加菌体与背景的反差,在显微镜下则可清楚看见菌体的形态。
9. 水是微生物生长所必不可少的,水在细胞中的生理功能主要有那些?
【答案】水在细胞中的生理功能如下:
(1)参与细胞内一系列化学反应;
(2)维持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稳定的天然构象;
(3)因为水的比热高,是热的良好导体,能有效地吸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并及时地将热迅速散至体外,从而有效地控制细胞的温度变化;
(4)保持充足的水分是细胞维持自身正常形态的重要因素;
(5)微生物通过水合作用和脱水作用控制由多亚基组成结构。
三、论述题
10.从原生动物的指示作用角度出发,分析水体自净过程中游泳型纤毛虫、固着型纤毛虫、轮虫等的变化情况及其实践意义。
【答案】(1)水体自净过程中游泳型纤毛虫、固着型纤毛虫、轮虫等的变化情况
水体自净过程中,生物是由低等向高等演化的,低等生物对环境适应性强,对环境因素的改变不甚敏感。较高等生物则相反,如钟虫和轮虫对溶解氧和毒物特别敏感。随着污(废)水净化和水体自净程度的增高,相应出现许多较高级的微生物,详见图。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出现的先后次序是:细菌→植物性鞭毛虫→肉足类(变形虫)→动物性鞭毛虫→游泳型纤毛虫、吸管
虫→固着型纤毛虫→轮虫。
图水体自净和有机污(废)水净化过程中微生物演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