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851比较文学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

【答案】(1)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是对各国文学文类划分的研究

它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或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的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域中去考察各种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

(2)比较文学的文类学一方面是指在平行研究层面对文类的各种问题(包括“缺类”现象)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另一方面是指在影响研究层面对某些文类的跨国界流传、变异以及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事实进行追源溯流的清理考辨。

2. 怎样理解文学比较“X 加Y ”的硬性类比较模式。

【答案】对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与曹禺戏剧《雷雨》中的繁漪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硬性比较。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学比较在“X 加Y ”的模式中寻找双方表面的同异点,安娜是“X ”,繁漪是“Y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X 加Y ”的硬性类比较模式的理由

因为安娜与繁漪同是女性,她们俩各自都有一个富庶且有着相当社会地位的家庭,但她们又都有一个给她们支撑脸面但又极度缺憾爱情的丈夫; 她们都有冲破这个家庭追寻爱情自山的欲望,并且她们都大胆地冲出了家庭的阴影找到了自己的情人,但最终又都被自己所钟爱的情人抛弃。如上所言,法国学派追寻的事实材料关系在这里也无法成立,因为至今为止,也没有任何实证材料在迹象卜说明曹禺在塑造繁漪这个人物形象时直接受托尔斯泰笔下安娜的影响。

(2)文学比较可以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

文学比较不仅可以罗列两种民族文学作品之间表面上的类似性,还可以从表面上罗列安娜与繁漪这两个女性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官僚,繁漪的丈夫周朴园是一位封建色彩浓厚的资本家; 卡列宁的冷漠是伪善的冷漠,周朴园的冷漠是残酷的冷漠; 安娜要冲出的是一个贵族家庭,繁漪要冲出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家庭; 安娜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资产阶级贵族女性,繁漪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封建阶级富家女性; 安娜的形象美丽,她总是以一种迷人心魄的眼光凝视着第三者,繁漪的形象苦涩,她总是以一种病态般的忧郁伺机叩问第三者的心灵。甚至,还可以把两位第三者握伦斯基与周萍进行表面上同异性的罗列等等。

(3)这里关于安娜与繁漪的文学比较,从表面上看不仅跨越了民族一一中国文学与俄罗斯文学,并且也跨越了学科一一小说与戏剧,但由于这种文学比较没有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

体,仅是对两种文学现象进行表面卜同异的罗列,所以这样的“比较”缺少内在的汇通与整合,只能够被定义为两种不同文学现象之间表面类同的“比附”。

3. 中国古典诗歌在哪些方面对美国新诗运动产生了影响?

【答案】(1)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起到决定性作用

中国诗的异质因素使美国现代诗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现代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症候,从而构建出了一种既反浪漫主义又反象征主义的现代诗学,促进了美国诗歌的现代化。

(2)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具体体现在诗歌形式和诗学思想两方面

①在诗歌形式方面

新诗运动为美国现代诗歌全面确立了自由诗的地位并引发了以意象并置为特色的句法结构革命。新诗运动普遍采用非格律形式来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使得自由诗这种诗歌体裁开始被美国现代诗人们广泛认可,从而使自由诗成为美国现代诗歌形式的一大特征。

②在诗学思想方面

a. 产生了反象征主义的现代美国诗学。美国学者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与西方象征主义的象征完全不同。象征主义的象征仍然是一种符号,它将思想概念化、条块化、模式化,斩断了人、语言、事物、意义之间活泼的交融关系;

b.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却是最高意义的还原和敞亮,是意义与物象自然涌动、圆融和谐的一种高的审美境界。相较之下,西方象征文学存在很大弊端。因此,美国学者主张通过中国诗学思想来“返回事物”本身,并借鉴中国古典美学建构反象征主义的现代美国诗学。

4.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1)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近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

(2)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三层含义

①它是异国的形象;

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

③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其中第二点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即注重研究创造出了形象的文化。

(3)比较文学形象学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只局限在作家作品,而必须伸展到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它不仅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也是跨学科的。形象学研究的日的不仅在于揭示一个作家、更在于揭示一种文化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则和惯例。

一、简答题

1. 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话的两个层面内涵是什么?

【答案】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话的两个层面内涵主要是:

(1)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一种话语形式。即用“非我的”和“他者的”眼光来看待所研究的对象,把不同民族的文学视为各自独立、各具特色的、相互平等的、能够展开对话的双方,对话主张破除一切形式的中心主义,实现各民族文学问的友好交流。

(2)对话是一种具有哲学蕴涵的视角和态度,它是一个理论概念:即对话这一概念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哲理意味,它指向平等、开放、无中心、非定型等理论特征。

2. 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作为一种理性行为,可分为哪四种类型?

【答案】(1)目的性行为

又称工具性行为,指有明确目标取向的、因果地介入文学文本的一种合理的行为,因此这种行为对应于文本世界。在这种行为中,原文和译本各有目的并互为日的。

(2)规范调节行为

是指参与文学译介这种交往实践的交往双方受共享价值约束的行为,对应于社会价值规范,要求原作者严格遵守源语文化及文学的共享价值,同时要求译者也须严格遵守宿语和源语文化及文学的共享价值。

(3)译介主体行为

是指译者作为文学译介的主体主动表现自主和主观意识的行为,对应于主观世界,可直接产生翻译策略的“归化法”,并且以互动的方式与每个参与者(如原作者和译本读者)发生联系,使他们互为主体,共同能动地参与这种交往实践。

(4)交往行为

是指以语言为媒介、通过符号互动与交往实践、达至相互理解的行为。这种行为以反思的方式对应于文本、社会与主观世界,遵守交往双方共享价值规范,这些规范体现了作者与译者之间对对方行为的期待。

3. 考察文学文本的跨国旅行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考察文学文本的跨国旅行应注意如下问题:

(1)作者将自己的文化经验寄寓于作品,在旅途中,这个文本世界会与接受者所建构的文本世界迥然不同。旅行文本内蕴的世界浪迹天涯,已与母语文化家园疏离,而包括译者在内的接受者却要还原这一切,试图在文本旅行的过程中,完成意义的创造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