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829社会保障与社会学之社会保障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企业年金

【答案】企业年金又称职业年金,它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需要和经济实力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员工提供一定水平的退休收入保障的员工福利制度,实质上是对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种补充。

2. 补充保障

【答案】补充保障是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之外的,以非政府主导性、非强制性为特征的各种社会化保障机制的统称,它与政府主导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一起,共同构成国民生活保障系统,主要包括员工福利、慈善事业和社会互助等。

3. 失业保险

【答案】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中断收入的劳动者,提供限定时期的物质帮助以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它对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弱化失业负效应、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失业保险制度正朝着“就业导向型”发展。

4. 医疗保险

【答案】医疗保险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在患病或非因工伤害时提供的社会保险项目,既包括医疗费用的给付,也包括医疗服务。医疗保险目的是恢复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补偿劳动者在病假期间的生活开销,在各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中,医疗保险是仅次于养老保险的又一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5. 社区福利服务

【答案】社区福利服务是以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以社区为主体的社会服务,是由政府倡导,以群众自治、自我服务为主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体系。是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社会基层组织载体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延伸及必要的补充。主要的服务内容包括了四个大的方面:社会工作、教育工作、医疗服务、社会接待工作。

二、简答题

6. 简要分析现收现付制与积累制两大基金筹集模式的优缺点。

【答案】现收现付制与积累制两大基金筹集模式有各自的优缺点:

(1)现付制与积累制是基金筹集的两大模式

现收现付制是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制度安排。它以当年或近期内资金收支的横向平衡为资金筹集和待遇计发的原则。

积累基金制指的是劳动者在下作期间以固定缴费率在养老金账户上积累资金,由基金管理机构对私人账户进行统一投资管理,劳动者退休后按个人账户积累的基金数量从个人账户上领取养老金。

(2)现收现付制与积累基金制各自的优缺点

①现收现付制的优缺点

在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体系安排下,在待遇计发力面较多采用确定给付制,年金的收益是确定的,与缴费并不密切相关; 在资金筹集方面较多采取工资税的形式,有时也以政府财政收入为补充(这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公共养老保险体系的制度安排)。在公共的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下,政府往往承担相关的立法、筹资、管理和保证提供年金等主要责任,负责对实际收入进行代际和代间的再分配。从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角度看,现收现付制的实质是代际的转移支付,由工作的一代人支付退休一代人的养老金。

②完全基金制的优缺点

完全基金制与现收现付制相比,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较小。对个人而言,由于缴费与退休收益直接挂钩,基金运作透明度高,所以可以激励个人的缴费积极性,并减弱提前退休的倾向。完全基金制的缺点是:资金积累对经济波动、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非常脆弱,基金的投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贬值的风险比较大。因此,只有当经济发展处于较高水平,而且资本市场比较发达能有效化解金融风险时,才适合实行这种模式; 另外该模式缺乏互助互济性,收益与缴费数量和缴费年限直接挂钩虽然可以调动个人积极性,但是却使收入再分配与风险分担的功能大大削弱,不利于保障低薪工人和劳动能力丧失者的老年生活。

7. 简述社会保障的目标。

【答案】社会保障的目标主要包括:

(1)基本目标

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来保证社会成员在面临社会经济风险时能够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权益。

(2)深远目标

从长远来看,社会保障有着更加深远得多的目标,并非仅仅同贫困作斗争。社会保障的宗旨应在于维持一定的生活标准和质量,坚定个人的安全感。特别是经济的日益繁荣并不能证明逐步削弱社会保障是合理的,而是恰J 洽相反。

(3)较高目标

技术的进步使人产生新的恐惧,个人和家庭行为的变化使社会成员产生对社会改进的新的要求。在将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中,预防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社会保障在完善其措施、体系的过程中,应把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益作为基本目标,并把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其发展作为较高的目标。

(4)确定社会保障的目标需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各个国家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如何确定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的限制,不可能有能力通过社会保障措施来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只能把目标确定在现实的、能够保证绝大部分居民生活安全的层次上。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能考虑以社会保障的制度形式,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

8. 现代慈善事业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别。

【答案】现代慈善事业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别如下:

(1)现代慈善事业建立在人类侧隐之心或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但总是表现为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施舍,“施”和“受”之间的关系终究是不平等的,所以慈善常常带有“恩赐性”和“非制度化”(“随意性”)的特点。

(2)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公民权利基础上,履行的是国家的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责任,以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将社会政策具体落实到一个个政策用户身上。所以,社会保障,强调其“权利性”、“制度化”或“专业化、职业化”。

9. 世界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演进

【答案】根据社会保障立法理念的擅变和各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具体实践,可以将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演变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1)济贫法阶段

它以1601年英国颁布的《济贫法》(称旧济贫法)为起始标志,直到19世纪80年代社会保险法律产生为止。如前所述,英国早在16世纪上半叶就进行了济贫立法,1601年的《济贫法》是将已有的济贫法令编纂成法典,后于1834年英国上下两院又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受英国的影响,荷兰于1854年颁布了《济贫法》,瑞典于1871年颁布了《济贫法》,还有一些国家也制定了自己的济贫法律制度。在这一阶段,立法理念在于救济与矫治贫民,立法的内容局限十救济事务,通过的立法虽然被冠以《济贫法》名称,但提供救济者仍然处于恩赐者地位,接受救济者却必须以牺牲尊严并接受奴役为代价。因此,这一阶段的立法基本上是一种对旧式慈善事业的规定,从而根本不能与现代社会保障立法相提并论。

(2)现代社会保障立法产生阶段

它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颁布世界上第一批社会保险法律为起始标志,直到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止。进入18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人的个人生存风险加大,由社会来承担风险的思想逐渐被接受,德国率先在19世纪80年代进行了包括疾病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