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是在论述北宋王朝统治下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宋初河南、河北、陕西、何东四道的农业地理问题。文中首先确定了北宋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区的大致范围,在此基础上,论析了本区主要农业生产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受自然条件影响,本区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区都位于傍河临川地带,这里便利的灌溉条件与肥沃的於土,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各路之中,河南濒临大河,平原面积广大。又远离宋辽、宋夏战场,因此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最高,每年有这里运往竟是的草量占全国总量的22%,居北方诸路之首。其他各路或因自然条件限制,或受战乱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水平明显低于河南。 北宋时期的农业生产结构与整个封建社会其他时期一致。具有明显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特点,其中粮食作物在种植业中占主导地位。经济作物比重甚微。因此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范围是农业地理探讨的又一重要问题。黄河中下游地区基本位于暖温带范围之内,主要实行以小麦为中心的两年三熟麦粟轮作制,各类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平原川地,河南及陕西关中、河东汾河谷地、河北太行山东麓。军委当时主要粮食产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小麦分布范围不如杂粮区大,水稻虽然不是北方的又使作物,但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河川洼地,也中止有一定数量,然而其粮食产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粮食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微不足道。自然条件决定了旱作杂粮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约占粮食总产量的75%,小麦占25%。 北宋时期全国性的低温、干旱以及频繁的黄患,对农业生产造成深刻的影响,加之全国经济中心南移后,统治集团将整个注意力转向南方,造成北方水利失修,使农业生产所受的打击甚于前代。本文在对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社会、经济、人口等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北宋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地位有所下降,粮食总产量比唐代低。在宋代封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北方并没有表现出同步前进的趋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