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435保险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从一般的或传统的表述层面上阐述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

【答案】对于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归纳与表述的方法各有不同。一般的、传统的归纳是表述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三大职能。

(1)发行的银行。所谓发行的银行就是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成为全国惟一的现钞发行机构。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现钞都由中央银行发行。硬辅币的铸造、发行,也多由中央银行经管。

银行券的发行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为中央银行调节金融活动提供了资金实力。

(2)银行的银行。银行固有的业务——办理“存、放、汇”,同样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内容,只不过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作为银行的银行,其职能具

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集中存款准备。通常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必须向中央银行存人一部分存款准备金。目的在于:一方面保证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 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央银行调节信用规模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存人准备金的多少,通常是对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存款确定一个法定比例; 有时还分别就不同种类的存款确定几个比例。同时,中央银行有权根据宏观调节的需要,变更、调整存款准备金的存人比率。集中统一保管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制度,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二,最终的贷款人。其作用:一是支持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兔银行挤兑风潮的扩大而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业的崩溃; 二是通过为商业银行办理短期资金融通,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量,传递和实施宏观调控的意图。“最后贷款人”原则的提出确立了中央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第三,组织全国的清算。现代的支付清算体系是伴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而发展的。各国中央银行,大多有法令明文规定,负有组织支付清算的职责。

(3)国家的银行。所谓国家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作为国家银行的职能,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代理国库(我国多年习惯称之为“经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对国家财政给予信贷支持、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进行外汇、黄金的买卖和管理、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此外,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还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出席各种国际性会议,从事国际金融活动以及代表政府签订国际金融协定; 在国内外经济金融活动中,充当政府的顾问,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

2. 货币历史上有过哪几种主要的货币本位制?

【答案】国家货币制度是指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国家货币制度是一国货币主权的一种体现。由本国政府或司法机构独立制定实施,其有效范围一般仅限于国内。国家货币制度开始于国家统一铸造货币之后,自国家货币制度产生以来,各国在不同时期都曾用小同的法令形式对货币的构成要素和货币流通的组织管理进行过种种规定。从历史上看,早期的货币制度较为杂乱,各国间的差异也很大。16世纪以后,随着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国家货币制度才逐步完善并相对规范统

一。国家货币制度从其存在的具体形式上看,大致可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信用货币制度。16世纪以后至今,国家货币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金属货币制度发展为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过程,演变的基本形式是: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1)银本位制。银本位制是最早的金属货币制度,早在中世纪,许多国家就采用过银本位货币制度。银本位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白银为主币币材,银币为无限清偿货币,具有强制流通的能力; 主币的名义价值与所含的一定成色,重量的白银相等,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融化; 银行券可以自由兑现银币或等量白银; 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入输出。银本位制在16世纪以后开始盛行,至19世纪末期被大部分国家放弃。我国用白银作为货币的时间很长,唐宋时期白银已普遍流通,金、元、明时期确立了银两制度,白银是法定的主币。

(2)金银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16~18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实行这种货币制度。其基本特征是: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法定币材,一般情况下,黄金适用于大额批发交易,白银适用于小额零星交易。金、银、铸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国境,都有无限清偿能力。金币和银币之间,金币银币与货币符号之间都可以自由兑换。但这种货币制度由于出现了金价、银价两种价格,而且这两种价格随金银市场比价的不断变化而变动,引起价格的混乱,给商品流通带来许多困难,以至于出现被称为“格雷欣法则”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随着交换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货币制度被金本位取代。

(3)金本位制。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金银复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国。金本位制主要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

①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基本特点是: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清偿能力; 辅币和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 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 货币发行准备全部是黄金。金币本位制被认为是一种稳定有效的货币制度,因为它保证了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相一致,价值符号所代表的价值与本位币价值相一致,井具有货币流通的自动调节机制,曾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西方列强矛盾的加剧所导致的战争,使金币流违的基础削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停止了金币流通,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输出输入,战后也未能恢复金币流通,只能改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②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只有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英国于1925年率先实行此制度。金块本位制的实施,节省了黄金的使用,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黄金作为发行准备,暂时缓解了黄金短缺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

③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是将本国货币依附于某个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并与其保持固定比价,同时将黄金存在该国,本币虽然仍有含金量,但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只能兑换依附国的外汇,然后用外汇在该国兑换黄金。实行金汇兑本位制,进一步节省了黄金的使用,也扩大了各国的信用创造能力,使货币供给进一步摆脱了黄金的束缚。但是,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使本国货币依附于外国货币,本币的币值常受联系国币值波动的影响,且在财政金融与外贸政策制订等方面都要受这些国家的制约。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没有维持几年,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后,各国的金本位制事实上己经不存在了。

(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又称为纯粹的信用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有3个特点:①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②现实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的。这与金属货币通过自山铸造进入流通己有本质区别。③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旦信用货币的现实流通数量与客观必要数量不相一致,就会破坏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对应关系,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为了保证货币流通与经济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必须由国家对信用货币加以管理和调控,由于中央银行有“发行银行”的职能,因此大多数国家都是由中央银行来管理信用货币的发行与流通,运用货币政策来调控信用货币供需总量的均衡。

总之,货币历史上的几种主要的货币本位制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3. 简述爱德华·肖的“金融抑制”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1)“金融抑制”论是考察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政府当局过分干预金融,人为地压低利率和汇率,使两者无法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关系,而政府又不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结果造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关系; 金融制度的落后阻碍经济发展,而经济停滞或落后又制约着金融制度的发展。

(2)“金融抑制”论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onald-Mckinnon )和爱德华·肖(Edward Shaw )。其中,麦金农的观点主要是提示了货币与实质资本之间在发展中国家不存在“替代”关系而只有一种“互补”关系,并且金融抑制会阻碍总产出量的增长。

美国的另一位经济学家E.S ·肖对麦金农提出的金融抑制论作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肖也否定了货币与实质资本的替代关系而承认其互补性,但是他不同意麦金农的关于实质现金余额增减会导致总产出增减的“互补效应”,而是提出了“债务中介论”。实质货币不是财富货币,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