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苏州)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利率对于货币需求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答案】货币需求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主要受收入和利率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利率是影响货币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可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替代效应:如果当前的利率水平提高,则预期利率水平将下降并从而债券价格将提高,即债券相对于货币的收益上升。这就会鼓励财富保有者冒较大的风险一一少持有货币,多持有债券。这是利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
(2)收入效应:由于利率提高意味着财富保有者收入的增加,收入效应会使他们持有较多的货币; 反之,如果利率下降,财富保有者收入减少,收入效应则会使他们持有较少的货币。以上分析表明,收入效应使货币需求与利率朝相同的方向变化,而替代效应则使货币需求与利率朝相反的方向变化。故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但在一般情况下,替代效应要大于收入效应,因此,货币需求总是同市场利率呈反方向变化。
2. 简述平方根定律的内容。
【答案】(1)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重大突破,但这一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明显缺陷,例如忽视利率对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需求的影响; 将人们的资产选择范围假定在货币和债券之间。
(2)20世纪50年代以后,凯恩斯的后继者们从微观经济主体的持币行为入手分析,论证了利率对交易性货币需求也有影响的理论,与此同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发现并提出了“平方根定律”。这一定律的表达式如下:
式中,Y 表示名义收入,tc 表示每次交易消耗的总成本,r 表示该时期的利率,表示交易性货币需求。凯恩斯的后继者们认为,微观经济主体可以用一部分预定用于交易的货币购买债券以取得收入,当手中货币用完时可再把债券卖出,换成货币。为了简化分析,他们假定每次卖出债券的费用相等并以之作为持有债券的成本,即卖出次数越多成本越高,那么,微观主体无疑就要比较把货币换成债券的收入与持有债券的成本。显然,用于交易的货币中,换成债券的比率
越大,收入越多,但为此所付出的成本也就越大。因此就会形成一个使收益最大化的均衡点。“平方根定律”便根据这样的思路提出。此定律的表达式表示: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Y 的函数,随着用于交易的收入数量的增加,货币需求量随之增加,但Y 的指数1/2又说明其增加的幅度较小,即交易性货币需求有规模节约的特点。同时又表明货币需求是利率r 的函数,而r 的指数=生则说明,交易性货币需求
2与利率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动,其变动幅度较利率变动幅度小,由此可见,“平方根定律”认为,即使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也会对利率的变化作出敏感反应,而且相对于交易数值而言,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也呈现出规模经济的性质。
(3)总之,鲍莫尔的“平方根定律”突破了凯恩斯关于货币交易需求对利率不太敏感的论断,从人们会保持最适度的现金用于交易,而将暂时闲置的部分用以获利这个常见的现象出发,得出交易性货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利率变动影响的结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3. 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实行的是金融压抑政策,简述这一政策的内容。
【答案】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想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但面对的现实是经济发展水平低,政府财力薄弱,外汇资金短缺。为获得资金实现发展战略,政府常常采取“压抑”性的金融政策:
(1)发展中国家通常以设定存贷款利率上限方式来压低利率水平; 同时,由于依靠通货膨胀政策来弥补巨大的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实际利率通常很低,有时甚至是负数。这就严重脱离了发展中国家资金稀缺从而必然要求利率偏高的现实。过低的实际利率使得持有货币(这里是指广义货币Mz )的实际收益十分低下,从而降低了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金融资产的实际规模也就无从得到发展。
(2)发展中国家通常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短缺。面对这种情形,往往实行选择性的信贷政策,引导资金流向政府偏好的部门和产业。而这些为政府所偏好的企业和项目,大多是享有特权的国有企业和具有官方背景的私有企业,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资金分配效率十分低下。
(3)对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的控制,直接后果是金融机构成本高昂,效率低下,金融机构种类单一。
(4)为了降低进口机器设备的成本,发展中国家常常人为地高估本币的汇率,使其严重偏离均衡的汇率水平。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来就处于弱势,过高的本币汇率使其更弱; 经济的落后本来需要进口,过高的本币汇率使进口需求更高。其结果是汇率政策使资金陷入了更为严重的外汇短缺境地。
4. 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及其关系。
【答案】(1)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有三个基本经营原则,即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 ①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的基本方针,是银行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因。充足的盈利可以扩充银行资本、扩大经营、增强银行信誉以及提高银行的竞争实力。如果银行无法盈利,投资者将丧失信心,银行的信誉将下降,可能引发银行的信用危机,导致客户挤兑,危及银行的生存。银行的盈利是放款利息收入、投资收入以及各种服务收入,扣除付给存款人的利息、银行自身的运营成本
和费用所得的差额。
②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性程度。银行的特点在于极其依赖于从外部借入资金经营,因此安全性对于银行非常重要。它既体现在全部资产负债的总体经营上,也体现在每项个别业务上。安全性不仅关系到银行的盈利,而且关系到银行的存亡。银行倒闭往往不是因为盈利不足,而是因为其安全性遭到破坏。
③流动性,是指一种在不损失价值情况下的变现能力,一种足以应付各种支付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银行的流动性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其中资产的流动性指银行持有的资产能够随时得以偿付或在不贬值的条件下确有销路; 负债的流动性指银行能够轻易地以较低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2)三者之间的关系: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
①盈利性和后二性呈反向变动,流动性强、安全性好,盈利率一般较低; 盈利性较高的资产,往往流动性较差、风险较大。
②盈利性和后二性也存在统一性,一是在某个范围内,三性可以达到某种可被接受的程度。在保本和资产较小可能损失的区间之内,三性可以都令人满意。二是在一定条件下,盈利性和后二性可以同向变化。例如,得到政府担保或可靠保险的项目,盈利性和安全性都很高; 对于行政干预要求支持,但经营管理水平又很低的企业贷款,其盈利性和后二性都很低。
③安全性和流动性通常是统一的,安全性越高,流动性越大。不过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会有反向变动的可能。例如,由政府担保的长期贷款,虽然安全性较高,但流动性不足。
对于三性的矛盾和统一,银行经营的总原则就是谋求三性的尽可能合理的搭配协调。三性的相对地位是:盈利性为银行的目标,安全性是一种前提要求,而流动性是银行的操作性或工具性的要求。银行经营的总原则,就是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灵活调整流动性来致力于提高盈利性。
5. 简述货币制度的内容及构成要素。
【答案】无论是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还是区域性货币制度,根据货币的不同特性主要可分为两类: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的内容因货币的不同特性而有所差别,其中最主要的差别表现在有关币材和发行方面,但从总体上看,两类货币制度的内容与构成大同小异,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及构成要素。
(1)确定货币材料。货币材料简称“币材”,是指用来充当货币的物质。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如果确定用黄金充当货币材料,就构成金本位,用白银充当货币材料,就构成银本位,确立以哪一种物质作为币材,是一国建立货币制度的首要步骤,究竟选择哪一种币材,虽然由国家确实,但这种选择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往往只是对己经形成的客观现实从法律上加以肯定。国家不能随心所欲指定某种物品作为货币材料。
(2)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是指货币制度中规定的货币计量单位。货币单位的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在国际上,一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往往就是该国货币的名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