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研究

关键词:无

  摘要

1994年,我有幸成为陕西师大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博士生,跟随史念海先生 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史先生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涉及历史地理学的方方面面。 我比较喜爱历史农业地理,便把历史农业地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史先生 的指导下,以明代福建、广东、广西三布政使司的农业地理为对象,选定了《明代 华南农业地理研究》这个课题。 华南地区现在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华南地区农 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明代是华南农业的重要发展阶段。明代以前, 华南地区的农业比较落后;到明代,华南地区的农业呈现出了一种新的面貌。明 代华南农业的发展是与当时的农业地理息息相关的。明代华南的农业地理对后 世产生过重大影响,现在华南农业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明代。因此,认真研 究明代华南农业地理,不仅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明代华南的农业,有利于深入了 解明代华南的社会状况,有利于明史和中国农业史的研究,而且对今后华南农业 的发展和华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明代华南的农业在华南农业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所以本世纪以来学 术界曾对明代华南农业的某些问题进行过研究。比如,司徒尚纪先生曾撰写过 《明代广东农业和手工业分布的若干特色》,蒋祖缘先生撰写过《明代广东农业 的飞跃发展》。郑学檬先生主编的《福建经济发展简史》,朱维干先生的《福建史 稿》,蒋祖缘、方志钦先生主编的《简明广东史》,李炳东、弋德华先生的《广西农业 经济史稿》等对明代福建、广东、广西的农业也有所论述。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 从历史的角度来进行的。真正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研究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的论 著却并不多见。据我所知,司徒尚纪先生在《岭南史地论集》、《广东文化地理》、 《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中对广东、海南农业地理的某些问题进行过论述。 曾昭璇先生在《岭南史理与民俗》、《广州历史地理》等著作中也涉及广东农业地 理的一些问题。但总的说来这方面的论著较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用历史 理的方法研究整个明代华南农监地理。所以,研究明代华南农业地理是摆在史学 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警研究明代华南农业地理就显得更为追 切。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采用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 方法,对明代华南的农业地理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探讨,主要论述了以下几 个问题: 一、论述了明代华南农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认为明代华南的农业环境 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从气候条件、地貌特征、水土状况和动植物分布来看,明代华 南自然条件优越,高温多雨,光照充足,适宜多种经营,但山多地少,容易发生自 然灾害。从行政建置、农业政策、社会风貌来看,明代华南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农业 管理体系,农业政策比较灵活,社会比较安定,但行政效率较差,剥削率较高。明 代前期,华南气候温暖,植被丰富,统治尚能劝课农桑,农业环境较好。明代中后 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加之气候转寒,植被破坏,农业环境每况愈下,甚至出现 了恶化的现象。这种变化,对明代华南农业地理有很大的影响。 二、论述了明代华南的人口问题和土地问题。人口和土地都是非常重要的农 业资源,但文献中对人口和土地的记载往往不够系统。本文用电脑对明代华南各 地的载籍户口和载籍田地进行了认真整理,并对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了仔细的分 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农业劳动力的结构和布局,研究了耕地的类型和垦田面 积以及人口与土地的关系。明代华南人口普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福建明朝后期 人口比前期下降了54%,广东下降了35%,广西下降了18%。这种情况与明代 中期以后人口的隐漏和逃亡有关,与当时农业环境的逆转也有很大关系-o各地人 口的分布也不均匀:有的府多达60余万,有的府仅2万余口;有的县多至2 5万, 有的还不足1千。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是兴化、建宁、潮州、广州等府,每平方公里 都在20人以上;平乐、庆远等府人口密度很小,每平方公里不足5人。在各地的 人口中,农业人口多寡不一,平均占80%左右。少数民族成员也多从事农业。明 代华南的耕地在前后期也有所变化。广东垦田增长幅度较大,但福建、广西的田 地不断缩小,所以总体上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前期48 60多万亩,后期减至4850 万亩。广州、惠州、肇庆、柳州、琼州、潮州、梧州等府耕地较多,均在300万亩以 上;而庆远、雷州等府耕地很少,少至30万亩以下。各县的人均耕地相差悬殊:永 淳、乐昌等县达80余亩;荔波、怀远、永安等县才1亩左右。人口和田地的布局是 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客观上反映了各 地区的开发程度。 三、论述了明代华南的农作物及其分布。明代华南农作物品种繁多,粮食作 物如此,经济作物也是如此。本文对明代华南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进行了分 类,并详细论述了各类农作物的分布和经营情况。此外,还论述某些农作物的的 耕作制度。明代华南的粮食作物从大的方面可划分为六种类型:稻类作物最重 要,在明代有了较大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稻作的主产区是珠江、韩江、 闽江、九龙江、浔江、郁江流域的平原、盆地。广州、肇庆、潮州、福州、建宁、梧州等 府所产稻谷较多,每年上交税粮都在十万石以上,最多者近三十万石。麦类作物 的地位仅次于稻作。明代中期气候转寒以后,小麦的种植有增加的趋势。麦作主 要分布在山区、丘陵等处的旱地,有时与稻作轮作复种。虽然种植面积不是很大, 但分布相当广泛。粟类作物、豆类作物和代粮作物的分布也较广泛,只是种植面 积较小而已。外来作物主要有玉米、番薯和花生,是明代中后期从海外引进的新 型粮食作物。这些作物一来到华南就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因而很快得到推广,并 且打破了传统的作物组合格局,对华南地区的农业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 华南的经济作物在农业中占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明代华南的经济作物可分为衣 料、饮料、油料、果树、蔬菜、木材及其他八类,本文主要论述了棉花、蚕桑、诸麻、 甘蔗、茶叶、芝麻、油菜、油茶、油桐、乌桕荔枝、龙眼、槟榔、杉树、诸竹、诸菜、香 料、染料和药材的生产及其布局。认为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经济作 物的生产具有较大的刺激作用,而经济作物的发展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 了商品经济。 四、论述了明代华南主要的农业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历史的原因,华 南各地农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地方农业很发达,有些地方则相当落后。本 文从人口数量、田地面积、农作物分布及粮食产量等方面对华南各地的农业状况 进行了比较,并对主要的农业区进行了研究。珠江三角州、西江中下游地区、潮汕 平原、闽江中下游地区、建宁山地、浔江平原及桂林附近是明代华南最主要的农 业区。在这些农业区中,珠江三角州开发的力度最大,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生产 水平,都处于最领先的地位。建宁府位于武夷山区,群山起伏,层峦叠嶂,但人口 达50多万,垦田260万亩,每年向政府提供16万石税粮。这种状况在其他地方 是罕见的。如果说珠江三角州是沿海农业区的代表,则建宁一带就是山地农业区 的代表。山地农业区和沿海农业区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那就是在自然方面有某种优势,比较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农田基本建设, 实行多种经营,产粮多,效益好。主要农业区是明代华南农业的支柱。有明一代, 华南主要的农业区因农业环境的变迁而发生过若干变化。这些农业区的演变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华南农业的盛衰。 五、论述了明代华南的自然灾害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在明代276年问,华南’ 各地共发生过1069次较大的自然灾害。其中水灾最多,占灾害总年次的28. 16%,其次是旱灾、地震、风灾、寒灾、饥荒和生物灾害,温疫最少,占4.58%。本 文对各个类型的自然灾害进行了认真考察,着重研究了自然灾害的时空特征及 其对农业的具体影响。明代前期,气候温暖,风调雨顺的年份较多,自然灾害发生 的频率相对较低,只有39个年份发生过81次较大的灾害。水灾平均1.97年一 遇,旱灾6.7年一遇。明代中期,气候由暖转寒,自然灾害逐渐增多,而且具有频 繁性、复杂性和严重性。这一时期,华南各地共有121个年份发生过647次较大 的灾害,平均每年达4.69次之多。水灾平均每年1.3次,旱灾每年O.62次,其他 灾害出现的频率也大大增加。明代后期各地发生过341次较大的灾害。灾害年 次有所减少,但总的来说也比较严重。明代华南各布政使司所属诸府都在不同程 度上发生过自然灾害。福建是自然灾害较多的省份。在福建所辖各府中,福州府 灾害最多,占全省灾害总数的34.35%,其次是漳州府、泉州府。北部山区自然灾 害较少,一般只占到79%左右。在广东,广州府的受灾年次最多,占该省灾害总数 的33.49%。潮步府、肇庆府、琼州府灾害也比较多,其它府州则比较少。广西的灾 害以太平府、梧州府、柳州府为多,桂林府也常发生灾害。自然灾害对农业地理有 很大的破坏作用。它常常造成人员伤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业生产中最活跃 的因素;它往往坏庐舍,毁家园,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使受灾农民在很大程度上 丧失生产能力;它严重地威胁着农作物的生长,对农田、水利和交通也会造成破 坏,直接导致逐作物的减产或农答物的绝收,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农业生产的自 然条件。此外,它对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规模和作物的布局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显然,自然灾害是制约明代华南农业发展的重要的自然因素。 六、论述了制约明代华南农业发展的社会因素。明中叶以后,统治阶级趋于 腐朽,专制制度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消极作用。在中央,皇帝无能,宦官专权,朝纲 紊乱,吏治败坏。在地方,人敷于事,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田 租矿税名目繁多,层出不穷。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背井离乡,被迫投靠地主或者成 为流民,阶级矛盾逐渐激化。另一方面,明王朝与华南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也相 当尖锐,战争不断发生。这种情况,造成了社会的动荡,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农业 生产。此外,明王朝实行海禁政策,对华南农业有一定的负作用;而倭寇的长期侵 扰,也使华南农业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明代华 南农业的发展。 总之,本文在全面搜集、整理明代华南农业地理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 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讨了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的重要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 解。我在主观上是想通过本文揭示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的基本面貌,为华南地区农 业资源的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但由于本文所论述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前人没有 研究或研究较少的问题,加之个人水平有限箩研究工作可能还不够完善。对于本 文所存在的问题,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