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根据目前的共识,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所形成的整体即是旅游地域系统。因此,旅游地的建设不仅是对旅游资源的简单开发,而且还包括旅游设施的配套完善和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基于上述认识,对旅游地域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及对其旅游形象的整体策划,既可为旅游地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又能增强旅游者对旅游地的信任感,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这一工作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不少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本文以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采用实地调查、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通过对都江堰旅游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的深入分析和综合论证,以及对其历史、现在和未来发展演化的动态描述,以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揭示都江堰旅游地域系统的运行特点与规律,促进系统的全面优化,使之朝着健康、有序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对系统旅游形象的策划设计,完善其旅游感知效应,使都江堰旅游地域系统最终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推动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1、第一部分是对都江堰旅游地域系统的静态描述。文章将都江堰市的旅游业纳入系统论的框架,用全面的观点,在普通联系的基础上,对都江堰这一旅游地加以重新认识,同时也在实践中使旅游地域系统理论得到了比较完善和全面的应用。 文章在对旅游地域系统基本要素和结构类型的划分上,在对系统结构与功能间等级序列的分析上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章认为,旅游地域系统的基本要素可归并为自然地理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旅游资源要素、旅游服务要素和旅游交通要素等五类;系统结构的四种类型为互利、互补、平行和互抑,它们分别代表着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景区)间总体功能发挥由大到小的四种序列。通过对都江堰旅游地域系统四大景区间结构的分析,认为都江堰景区结构最合理,功能最强,青城山其次,青城后山再次,龙池最差;另外,文章还以系统资源特色和景观特征与旅游活动类型为依据对系统的旅游功能进行了划分。 2、第二部分研究都江堰旅游地域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情况。其中运用实地调查和数理统计的方法,重点分析了旅游流的驱动力、源地、流动特征以及其流通渠道--旅游网络。旅游流的研究是都江堰旅游地域系统动态分析的基础。 3、第三部分是对都江堰旅游地域系统的动态描述。文章首先讨论了旅游地域系统的运行机制;熵流交换机制和反馈调节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信息熵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新的对旅游地域系统进行定量评价和动态分析的研究方法;最后,作为对此方法的应用,在系统自组织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都江堰旅游地域系统近十年来演化过程中熵值变化的动态监测,模拟其运行状态并进而揭示出其行为特征,这无疑为旅游地域系统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文章在理论上探讨了旅游地域系统旅游流变化与系统演化的关系,并指出都江堰旅游地域系统近二十年来演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实质是系统整体熵值的增大,其根源则是新开发景区建设速度的缓慢。 4、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所述问题的存在,分别从要素、结构和功能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都江堰旅游地域系统优化的基点措施。 对旅游基本要素而言,扩大容量、提高质量和利用率是基本原则,但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应有所选择和侧重;文章对五种要素类型分别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对系统结构来说,1、应加快新景区建设速度,促进旅游流合理分布;2、设计科学合理的旅游路线,促进旅游流均衡流动;在系统功能优化方面,强化都江堰水文化功能和青城山宗教文化功能则是重点,另外,龙池冰雪旅游资源游乐功能的定位也很重要。 5、第五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都江堰旅游地域系统形象的策划作了一些尝试和探讨。文章首先对旅游地域系统形象策划的概念、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论述,然后对都江堰旅游地域系统的形象策划提出了具体的方案,最后从系统内部和外部对其旅游形象的推广提出了一些措施。文章对旅游形象策划基本理论的深化和基本方法的完善有所裨益,也以次希望促进该地区旅游业良好形象地树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