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肩负学习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经济困难的压力,他们在经济、身体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已引起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贫困造成的复杂心理压力、心理忍耐力问题、适应问题、人格发展问题等,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为了进一步探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贫困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并制定系统、有效的教育策略,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和调查研究撰写了本篇论文。
本研究应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研制开发的软件系统,吸收前人关于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重点从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应激、适应能力、人格特征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探讨诸因素与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有针对性的帮助策略,以减少贫困大学新生不良心理症状的出现。研究选取西安某高校2006级贫困大学新生528人,选取非贫困大学新生1006人,对其进行对照研究,主要探讨以下问题:
1.贫困与非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差异;不同性别、家庭所在地、专业的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存在差异。
2.不同性别、专业、家庭所在地的贫困大学新生其心理应激、适应能力及人格特征是否存在差异。
3.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心理应激、适应能力及人格特征是否存在一定相关。
4.心理应激、适应能力及人格特征对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是否具有一定预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
1.贫困大学新生与非贫困大学新生在心理健康的焦虑、社交攻击性、依赖性三个维度差异显著。
2.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性别差异不显著;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焦虑、社交攻击、依赖三维度城乡差异显著,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新生;文科生与理工类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差异均不显著。
3.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应激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心理应激得分低于女生;适应能力性别、城乡、专业差异均不显著;人格特征女生爽直性显著高于男生,来自城市的大学新生人格的活跃性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而处世态度维度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新生。
4.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应激、适应能力和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相关显著。
5.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应激、适应能力和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具有预测力。
6.人格因素通过适应、心理应激中介或者人格因子的直接作用来影响贫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适应能力与心理应激可直接影响贫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
本研究考察了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心理应激、适应能力及人格特征基本状况,探讨了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应激、适应能力及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有关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的研究领域,为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较为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