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618新闻理论之西方新闻事业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问答题

1. 德国法西斯政府是怎样对待报业的? 目前德国报业结构有什么特点? 列举当前最大的报团、重要的日报和新闻期刊(名称、简况)。

【答案】(1)德国法西斯政府采取如下措施来控制报界

①希特勒上台伊始就对进步报业大肆镇压。接着在3月,政府设立国家宣传部,由戈培尔任部长,统管宣传文化事务。国家宣传部严格管制报刊言论,每天都召集柏林和外省报纸驻柏林机构的负责人前来听取具体宣传指示,告诉他们什么新闻要发、什么新闻不能发、按照什么调子发言论,各报如有违反就会遭到严厉处置。

②同年7月,法西斯党徒以暴力夺取了莫斯报团的所有报刊和财物,随后又强制没收了乌尔斯泰因报团,负责接管这两家报团的是纳粹党的耶埃出版社。剩下的胡根贝格报团政治反动,胡根贝格本人是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一贯支持希特勒,但纳粹党仍派出人数众多的主笔团控制其所属报刊的言论,使其完全成为纳粹的工具。

③1933年下半年起,纳粹进一步加强对新闻和文化队伍的控制,策划建立了以戈培尔为主席的御用机构德国文化协会(下面又分设新闻、广播、电影等六个协会),规定凡从事文化职业的人都必须加入协会,协会可以以“政治上不可靠’夕为由随时开除或拒绝接受会员。接着又颁布“新闻记者法”,规定编辑部成员必须经戈培尔接见后才能任用,一般记者必须是雅利安人种的德国公民,凡信奉马克思主义或有其他“政治上有害行为者”不得从事新闻工作。

④纳粹政权对新闻业并不仅止于消极的控制,而且力图加以积极的操纵。上述种种控制措施的目的都是要使新闻媒介及其成员成为统治当局意志的忠实执行者,成为法西斯主义的积极鼓吹者。

(2)目前德国报业结构的特点:

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报业政策仍实行联邦德国的政策,整个德国的新闻管制归于统一。在六七十年代后,德国报业发展势头放缓,并且出现了明显的兼并集中趋势,其标志是:报纸的总发行量在持续增长,可是报纸的总数和出版单位却在不断减少。

(3)最大的报团:罗瑟米尔报团

该报团业主为北岩的弟弟哈罗德·哈姆斯沃思(1914年受封为罗瑟米尔勋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政府部长)。他早年协助北岩经营报业,自己还办了《每日纪实报》等报纸,1914年获得了《每日镜报》的控股权,1915年创办《星期日画报》。1922年北岩去世,北岩报团逐步瓦解(譬如((泰晤士报》就卖给了阿斯特),罗瑟米尔继承了北岩的大部分报刊,从而成为第一次世界

大战后最大的报团。不过,30年代罗瑟米尔报团也走向衰落,所属的《每日镜报》于1931年分离出去独立经营。

(4)重要的日报

①《世界报)

该报于1946年6月创刊,社址原在汉堡,1976年迁到波恩,1993年迁至柏林。创办人是英军占领当局,初为周二刊,1949年改为日报,1952年招标出售,施普林格买下3/4股权。读者大多为政界、经济界、文教界人士。

②《南德意志报》

该报1945年10月创刊于慕尼黑。开始时为周二刊,1949年改为日报。创办时持社会民主党执照,以后变为私人报纸,但仍倾向社民党。读者对象主要为自由派知识分子。

(5)重要期刊

①《明镜》

该刊于1947年创刊,社址汉堡,是德国最有影响的新闻周刊,用德文和英文出版。篇幅有350页,发行量105万份左右。该刊政治上中间偏左,以严肃的政治社会问题为主要内容,注重调查性报道,敢于揭露政界内幕和社会弊端,在国内外有相当大的影响,曾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德意志的民主堡垒”。该刊不畏强权、嫉恶如仇的风格,被同行们称为《明镜》风格。②《焦点》

该刊1993年发刊于慕尼黑,为布尔达出版公司发行,号称是为“信息精英”们创办的新闻周刊。该刊报道题材广泛,内容有深度,多数报道还配有大幅照片和图表,颇具吸引力。短短几年内发行量扶摇直上,20世纪末已达80万份。

③《明星》

该刊1948年创刊于汉堡,是德国最畅销的大众化时事周刊,也是新闻类画报。它的报道广泛,从政治内幕到凡人琐事都有,尤其以揭丑和猎奇著称。形式上讲究标题设计和图片运用,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每期300多页(广告约占一半),发行量110万份以上。

2. 印度尼西亚目前的主要报刊有哪些? 发展情况如何?

【答案】目前印尼有报刊一百多家,主要报刊有:

(1)印尼文《罗盘报》。1965年由一个天主教团体创办,后来逐渐摆脱宗教倾向,现在是印尼最受欢迎的报纸,也是印尼最重要的独立报纸。该报谨慎地摆好政府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对一些政府活动和文件新闻低调处理,但有时也反映政府观点。刊登的新闻大都为读者喜爱,广告约占版面的35%o

(2)《战斗报》。1971年创办的一份军队报纸,代表政府观点,政府消息所占比重较大。全国发行。

(3)华文《印度尼西亚日报》。1966年创办于雅加达,是目前印尼惟一一份华文报纸,而且为华文和印尼文合刊。由官方陆军部主办,宣称创办宗旨是:“向不大懂得印尼文和只懂华语的

印尼民提供有关政府措施、法令条例和事件的说明。”

(4)印尼首都有两份英文报纸:《雅加达邮报》和《印度尼西亚观察家报》。他们的主要读者是在印尼投资做生意的外国人和懂英语的印尼人看。随着印尼经济的活跃和蓬勃发展,这两张报纸也显得相当重要。

3. 政府对媒介进行干预的理论内涵。

【答案】(1)政府对媒介进行干预即是进行舆论引导,它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

(2)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滞作用。舆论导向是中共对思想宣传工作部门和新闻单位提出的政治方向要求,思想宣传工作部门与新闻媒体在反映舆论、评介舆论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进行报道,对社会舆论所起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体现党的执政能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具体而言,舆论导向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

即就新闻媒体反映的当前国内外工作重点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做出评定和判断,对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做出规划和提供相关指导性意见与建议。

②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

即就目前社会舆论和新闻舆论的具体情况和动态走势进行调控,确保舆论沿着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健康运行。

③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即为了宣传某一理念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制造利于宣传的话题和报道主题,在全社会掀起针对此理念的讨论活动,将前期预热效果发挥到最佳状态。

4. 俄国近代报业是怎样诞生的? 沙俄时期有哪些代表性的资产阶级报刊?

【答案】俄国近代报业的诞生过程和代表性的资产阶级报刊如下:

(1)1703年沙皇彼得一世倡导出版的《新闻报》,标志着俄国近代报刊的产生,随后陆续出现了一些非官方报刊。然而沙皇政府对舆论的控制和对报刊出版的管制一直十分严格。1861年农奴制被废除后,这种控制有所松动,资产阶级报业才逐渐发展起来,并开始同封建专制统治进行斗争。早期资产阶级报刊可以分为两部分:革命民主主义派报刊和民粹派报刊。革命民主主义派由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组成,19世纪60年代的代表人物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主要刊物有《同时代人》、《祖国纪事》等。民粹派是继革命民主主义派之后出现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米海伊洛夫斯基,主要刊物有《俄国财富》等。

(2)《新闻报》是沙皇彼得一世倡导创办的俄国第一份铅印官方报纸,1703年1月2日在莫斯科问世,当时的宗旨是报道战争消息(1700年彼得一世联合其他国家对瑞典发动了持续21年的“北方战争”)。这张报纸的出版,标志着俄国近代报业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