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书法教育研究所646艺术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隐含的读者

【答案】“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概念。伊瑟尔认为:隐含的读者“既体现了本文潜在意义的预先构成作用,又体现了读者通过阅读过程对这种潜在性的实现”。“隐含的读者”不是真实的读者,而是对读者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的潜在考虑,它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之中,支配和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概念,“隐含的读者”的本质牢固地存在于文章的结构之中; 它是一种结构,决不能将其与任何真实读者等同起来。

2. 题材

【答案】题材是艺术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提炼和概括的内容。题材来自社会生活,但又经过了艺术家的选择和加工,成为作品主题得以表现的基础。广义的题材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狭义的题材是指构成作品内容的基本材料,也就是作品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在小说、电影、绘画等作品中,题材就是指作品所具体描绘的事件、人物和故事。

3. 审美期待

【答案】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和欣赏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它使接受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得到满足。审美期待是接受者进行艺术鉴赏的心理前提,它影响着接受者与艺术作品的交融互动,影响着再创造的积极发挥,影响着艺术鉴赏的现实展开。

4. 《艺术与视知觉》

【答案】《艺术与视知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思海姆的代表作。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完形心理学”,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知觉场”和“同形论”引入审美心理的研究领域,认为知觉过程实际上是大脑皮层生理力场。并且对视觉结构作了大量分析,以此作为分析造型艺术的基础,充分阐释了他的“异质同构”说。

5. 感悟

【答案】感悟的含义是因有所感触而领悟或醒悟。它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基础上,由于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出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和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或渐渐领悟,或瞬间开悟,它可以使人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感悟的产生,看似是因偶然触发而在无意识中创造性发生,实际是建立在艺术家长期艰苦思考的基础之上。

6. 共鸣

【答案】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共鸣可以发生在不同鉴赏者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中,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鉴赏者之间。其产生一般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艺术作品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②鉴赏者应怀有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感与审美心态。

7. 互动性

【答案】互动性是指社会交往活动,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过程。德国社会学家G. 齐美尔在其于1908年所著的《社会学》一书中最早使用“社会互动”一词。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互动的类型主要有:①语言的互动与非语言的互动; ②正式的、有组织的互动与非正式的、无组织的互动:③传统的、习惯方式的互动与现代的、创新方式的互动等。

8. “寓教于乐”

【答案】“寓教于乐”是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寓教于乐”认为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教”,既指社会道德教育,又指文化开发,艺术的“教”的功效应是崇尚美德、简朴、正义、秩序和法律。“教”是日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艺术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寓教于乐”同时也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活动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艺术作品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融合与统一。“寓教于乐”思想对18世纪启蒙运动以及古典主义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

9.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

【答案】《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普列汉诺夫的著作,发表于1899~1900年。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封信》至《第四封信》及两个《札记》。《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第一部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艺术起源的成功之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通过对原始音乐、舞蹈、绘画艺术以及它们同生产劳动实际联系的分析,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认为艺术不是起源于“游戏”,而是起源于生产劳动。该著作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学体系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10.黑格尔

【答案】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出生于斯图加特的一个高级官员家庭,他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思维和存在,本质与现象,相对与绝对是辩证统一的。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以其哲学为基础,集西方美学理论之大成,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向顶峰。他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精神现象学》和《美学》等著作中,尤其是在三卷《美学》著作中,他创立了系统、完整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体系。在《美学》第一卷中提出了他的美学理论的核心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艺术,或者“美的艺术”,因此美学这门科学的恰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对于黑格尔来说,只有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他把唯心辩证法应用于美学研究,认为艺术是随理念自身的发展而发展的,表现为三种历史类型:象征主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二、简答题

11.简述艺术的主要功能。

【答案】艺术的主要功能分别是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三者之间密不可分。

(1)认识功能

认识功能是指欣赏者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

(2)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指艺术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艺术的教育不是概念的说教,而是与生动的艺术形象结合在一起的,对人们进行潜在的感化。艺术的教育功能在不同的艺术种类和形态中会有不同的侧重和表现。

(3)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是指艺术能够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人产生美的享受与感动。艺术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实际巨都包含着审美的作用,艺术要首先作用于人们的情感、使人获得美的感动,在这个前提下发挥其他认知、教育等功育旨。

12.艺术鉴赏中审美直觉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审美直觉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的一种不假思索的直接迅捷的把握,体现为对形式美的敏锐感受和对审美意蕴的瞬间领悟的浑然一体。艺术鉴赏中审美直觉的特点主要有:

(1)审美直觉是整体而非分解的。它不同于科学认知,不是将对象剖析分解为各种组成要素,而是将鉴赏对象始终作为一个感性有机整体来对待。

(2)审美直觉是直观而非逻辑的。它在主体与对象接触时直接发生作用,排除逻辑推理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