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大学体育部346体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单选题
1. 宏观层面的教学组织是( )。
A. 个别化教学
B. 同步学习
C. 个别学习
D. 分组学习
【答案】A
【解析】对教学组织,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理解:①宏观层面的教学组织是教师与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一般化的、比较稳定的外部组织形式或框架,可区分为班级授课组织和个别化教学组织两类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②微观层面的教学组织即比较灵活的具体的教学过程的组织,可区分为“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
2. 从1969年到1983年,( )建立了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A. 施瓦布
B. 布鲁纳
C. 拉特克
D. 派纳
【答案】A
【解析】施瓦布从1969年至1983年撰写了4篇代表性文章,建立了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因此确立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
3. 按照斯金纳的理论,下面表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
A. 研究学习者的行为重要,但研究他们头脑内部发生的,事情更是科学研究应该注意关心的主要问题
B. 在教学的设计中,要遵循逐级分化、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融会贯通等原则
C. 教学设计要依据“操作条件”和“积极强化”的学习理论
D. 如果在一次学习后没有给予强化,那么学习者就会减少这一行动重复的可能性
【答案】C
【解析】斯金纳依据“操作条件反应”和“积极强化”的学习理论,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改进了的普莱西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
4. 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研究发现,课程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
A. 计划阶段 实施阶段 合作阶段
B. 启动阶段 实施阶段 合作阶段
C. 启动阶段 实施阶段 评价阶段
D. 计划阶段 实施阶段 评价阶段
【答案】B
【解析】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研究发现,课程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①启动阶段。在本阶段,课程变革的发起者致力于使人们支持课程变革计划,这需要对课程变革计划的目标作出解释,以使教育实践者理解和接受; ②实施阶段。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对既定课程变革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需要;③合作阶段。在本阶段,所实施的课程计划已成为现行课程制度的一部分,这需要课程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密切合作、相互适应,以使变革计划不断进行下去。
5. 下列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 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班级授课组织才在以德国为首的几乎所有的欧美先进国家普及起来
B. 目前,许多学校出现了学生“爆满”的情况,这是一种正常情况,不会影响教学质量,不违背教育规律
C. 文纳特卡计划计算出的儿童的年级水平意味着儿童要进行这些年限的学习活动
D. “能力分组”的教学组织可以说是贯彻因材施教的正确措施
【答案】A
6. 斯太克的外貌模式,是在( )评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 古巴
B. 泰勒
C. 普罗沃斯
D. 利维
【答案】B
【解析】斯太克首先继承了泰勒关于评价是确定目标达成程度的观念。但他指出,实践中所应用的目标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包括:①就非正规的评价而言,由于过多地依赖于随意的观察、内隐的目的以及主观的判断,因而不能全面了解课程计划;②就正规的评价而言,它往往只注意到少数几个影响因素,如课程计划的目标和结果,而忽视了教育的先在因素和实施因素及它们对教育结果的影响,忽视了教育结果的复杂性,对计划的反映同样是偏狭的。
7. 下面表述哪一项不符合“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思想?( )
A.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
B. 教师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
C. 教材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D. 社会的、文化的、物质的因素要直接参与到课程相互作用的系统之中
【答案】B
【解析】施瓦布确立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实践性课程”。施瓦布认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审议”。在施瓦布那里,“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和解释,最终作出恰当、一致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实践是施瓦布的课程开发理论的核心命题。他所认为的课程开发过程就是课程主体(教师和学生等)针对具体实践情境的需要而进行的课程审议过程。
8.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 )从结构功能主义立场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一概念。
A. 布鲁姆
B. 奥苏伯尔
C. 布鲁纳
D. 杰克逊
【答案】D
【解析】隐性课程一词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教室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它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叫做正规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具有“潜在性”。
9. 要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必须建立在( )的基础上。
A. 实践理性
B. 工具理性
C. 科技理性
D. 解放理性
【答案】D
【解析】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从价值取向看,应该以“解放兴趣”为核心。“解放兴趣”亦称为“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种兴趣使得人类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解放兴趣”是最基本的、“纯粹的”兴趣。“解放”意味着“从外在个体的存在中获得独立”,是一种自主的状态而不是放任的状态,它整合了自主和责任。只有通过自我反思的行为(即自我回归自身的行为),“解放”才是可能的。因此,“解放兴趣”所指向的是主体的诞生,其核心是对主体进行“权力赋予”。
10.下列哪种教学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
A. 留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