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语言学概论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语素
【答案】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是不能独立运用的构词语素。语素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根据语音的数量可以划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如“马”是单音节语素,“葡萄”和“歇斯底里”是多音节语素。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为词根和词缀,如“石头”中“石”是词根,“头”是词缀。
2. 共同语
【答案】共同语是在某一基础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国家或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它包括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是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更高形式的通用语,这是有具体音值标准的、涵盖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变体的通用语。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的区别在于,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的通用交际语,而国家共同语是一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通用交际语。
3. 词义的模糊性
【答案】词义模糊性是指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词语意义的一种的特征。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抽象的反映,概括是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为一般的、简单的东西。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如语言中“早晨”和“上午”,“下午”和“傍晚”,“傍晚”和“夜晚”等都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相互间没有一个几点几分的明确界限。即使像“人”这样的词义,尽管所指是明确的,但词义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每个人的回答也决不会完全一样。这些例子说明,一般词的词义多少都带有模糊性。
4. 词语的替换
【答案】词语的替换是指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或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词语演变现象。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核心词汇相对比较稳定,一般词汇的词语替换则比较频繁,它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
例如,我国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唐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用“代”替换“世”。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吏有朝廷发的“体禄”,包括“体米”和“体银”,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获取工作报酬的方式起了变化,这些词语就弃之不用了,代之而起的是“薪水”一词,而“薪水”后来又被“工资”所替换。社会生活的急剧改变、社会观念的改变都会引发语言出现相当数量的词语的替换。
二、简答题
5. “布”古代指麻布,“鸟”古代指长尾的鸟,“坟”古代指一切高大的土堆,“脚”古代指小腿,“书记”过去指管文书的人,这些词现在的意义是什么? 它们从古代到现代在意义上起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案】“布”今指棉、麻及棉型化学短纤维经纺纱后的织成物,从古至今词义扩大。“鸟”今指一般能飞的脊椎动物,从古至今词义扩大。“坟”今指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从古至今词义缩小。“脚”今指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从古至今词义发生了转移。“书记”今指党、团等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从古至今词义发生了转移。
6. 什么是音位变体? 音位的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有什么不同?
【答案】(1)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称作这个音位的变体。音位变体分为“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两种。
(2)音位的自由变体,就是能出现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之中而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音位的条件变体是在一定语言中各有一定的出现场合而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
7. 汉字为什么必须改革? 怎样改革?
【答案】(1)汉字必须改革的原因是:方块汉字还不是拼音文字,这是它的严重缺点。方块汉字记起来,写起来都很困难,这使扫除文盲,普及教育的工作进行起来相当费事。而且汉字在印刷、电报、打字、检字、索引等方面使用起来也不方便。汉字的非拼音状态终将结束,汉字必将改革成拼音文字。
(2)当前汉字改革的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普通话的普及是使用拼音文字的一个先决条件)、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三项任务的完成,不但有利于目前的文化建设,而且也将给汉字拼音化铺平道路。
8. 人类为什么要创造文字?
【答案】(1)文字起源于人类社会相当发达的时代,文字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复杂的交际所提出来的要求
(2)社会不断地发展,随着较大的氏族公社和部落公社的形成,社会生活渐渐复杂起来。人们(特别是氏族或部落的领袖和长老们)需要记住本氏族或本部落的户日、财产、对外战争的情况、和其它氏族或部落订立的条约以及自己内部发生的大事,并且让后代子孙也知道自己祖先的历史; 同时人们还要把命令或是某些事情告诉远方的人。这样,只靠口说和心记就不行了,人们需要有一种方法把某些事情记下来(只是极简单、极粗略地记下来),帮助记忆,辅助口说的语言完成交际任务。
(3)古代人(或是现代落后的民族)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找到了记事的方法一一用实物记事和用图画记事。再后来,由于社会再进一步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更加丰富,社会
交际的更加复杂,记事的实物和图画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人们需要能代表语言、因而能把客观事物和思想精确而详细地记载下来的工具,也就是说需要真正的文字了。
9. 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只靠口耳相传,所及的范围是很有限的。而由文字体现的书面语正可以弥补口语的不足。文字可以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们进行交际,帮助人们广泛地交流思想、协调行动,帮助社会把各个地区的人们更好地组织起来。文字也可以使人类的知识、使我们前辈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大量地系统地流传下来,使后辈能够在前辈所取得的全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2)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里程碑。社会的存在虽然并不取决于是否有文字,但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则是必须有文字的。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发达的科学文化,不可能有机械化的生产,不可能建立古希腊、古罗马和我国古代那样强大的有高度文化的奴隶制或封建制的国家,根本不可能进入资本主义,更不用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了。
10.什么是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质?
【答案】(1)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它取决于音波的频率。频率大声音就高,频率小声音就低。
(2)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它取决于音波的振幅。振幅大声音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弱。语音的强弱同呼出气流量的大小和发音时用力的程度有关。
(3)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取决十发音持续的时间。发音持续的时间长声音就长,发音持续的时间短声音就短。
(4)音质就是声音的性质,它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它声音的基本特征。一般的声音多半是由发音体发出的一系列振动复合而成的。
11.什么是语音的换位?
【答案】
换位是两个音前后位置的互相调换。江西临川话把“娱蛤虫”,第一个音节的[u]和第二个音节的
困难而引起的。
12.词根词素和附加词素有什么不同? 后缀和词尾有什么不同?
【答案】(1)词根词素的意义是词的词汇意义的基本组成部分。附加词素是依附于词根的词素,它的意义不是词的词汇意义的基本组成部分。例如汉语“第一”“作者”的“一”和“作”是词根词素,“第”和“者”是附加同素。
(2)在通用的语言学术语中,把位于词根词素之后的只包含语法意义的附加词素和位于词根词素之后的其它附加词素区分开,前者称作词尾,后者称作后缀。后缀比较常见,有时,一个词可以有几个后缀。词尾可能紧接在词根词素之后,也可能位于后缀之后。
说成互换位置。换位一般是为了避免发音上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