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剧是在学习和改造陕北农村中流行的民间秧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实践文艺“工农兵”方向的产物。对延安时期的新秧歌剧及运动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在抗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曾经在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盛行一时的文艺运动;另一方面,新秧歌运动中文艺工作者对旧文艺的改造和利用对于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殊的历史时期造就特殊的艺术形式,对这一运动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思考在今天这样文艺多元化的新时期,如何创造适合当代的新文艺。
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定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为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为北方农民自娱自乐的秧歌活动,群众基础深厚,历史悠久,在《讲话》发表后,秧歌被纳入到新文艺运动的轨道上来,经由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加工、改造和利用,被提高到了新时期大众化文艺的行列中,并在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3年春节期间,延安鲁艺的师生们响应“工农兵方向”,率先推出了新型秧歌剧《兄妹开荒》,获得了极大成功,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党中央领导的肯定。此后,新秧歌表演成为各种活动中最受欢迎的节目,在党中央的支持和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新秧歌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1943、1944、1945年春节前后掀起了三次秧歌运动的发展高潮,开创了中国工农兵群众文艺运动的新时期。
新秧歌运动之所以能够轰轰烈烈的发展起来,首先归功于文艺的“工农兵方向”为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党中央对运动也始终给予了正确的思想引导和组织领导,同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到秧歌运动中来,在秧歌剧的创作、演出及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使这一运动在艺术上获得了提高;新的社会现实要求进步文艺反映抗日战争的现实,为抗战服务,抗战爆发为秧歌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作为文化战线中的重要文艺武器,在战争时期尤其时抗日战争时期,新秧歌运动紧密结合抗战现实,一切为抗战服务,发挥了巨大的宣传作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抗战中,秧歌运动鼓舞士气、激励将士、密切了军民关系,作为文艺武器直接为抗战做出了贡献;同时,大批反映边区生活的优秀新型秧歌剧,在宣传劳动光荣、妇女解放、破除封建迷信、讲卫生和扫盲等新风尚、新道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了边区精神文明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秧歌运动的发展扭转了专业工作者的根本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文艺创作方向和风格;秧歌剧的创作和演出真正实现了大众化,在普及和提高两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证明了毛泽东同志“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这一指示的正确性,同时,集体创作成为革命文艺创作的主要方式。在秧歌运动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新歌剧《白毛女》等,为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新秧歌运动还冲破蒋介石集团的文化封锁政策,逐步渗透到国统区,并首先在国统区的知识分子中造成了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