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3—4岁对于幼儿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全新阶段,它不仅体现幼儿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方面,更体现在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社会性水平的提高等很多方面。但目前由于受幼儿的年龄特点、独生子女居多这一国情、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等诸多因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就对当前的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幼儿园教育中,区域活动因其特有的优势,更能直接客观真实的反应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而幼儿在幼儿园游戏中的社会参与状况则可以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3一4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社会性参与状况为研究对象, 在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这三种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学说的指导下,以儿童心理学相关理论为研究依据,主要采用观察法,以笔者在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分析3-4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主要社会性参与类型,讨论在不同活动区的主要参与类型是否相同及其影响因素,并且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前提,对教师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置、组织、指导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 3—4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主要社会参与类型是平行游戏和单独游戏,其他依次为联合游戏、旁观和无所事事,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几乎没有合作游戏;3—4岁幼儿在不同活动区中,所表现出的主要社会参与类型不尽相同,在阅读区、美工区、建构区以平行游戏为主,在娃娃家、运动区以联合游戏为主,在益智区以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为主;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活动材料的投放、幼儿的互动策略、教师的指导与干预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社会性参与类型。
因此,笔者对如何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社会化水平,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提出如下建议:首先, 合理设置活动区,科学投放活动材料;其次, 尝试区域之间的互动,增强区域之间交流;第三, 引导幼儿初步体验基本规则,学会一些简单的协商与沟通方法;第四,注重幼儿间的个别差异,充分发挥社会化水平较高幼儿的积极作用;第五, 教师的指导和干预要适时、适度;第六,巧妙利用评价,巩固、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第七、家园协作,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