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从学校到岗位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鸿沟,使得不少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状况。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受众面较之过去增多不少,与此同时许多在校大学生开始面对扩招后的质量滑坡与就业难问题,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对人才培养逻辑进行重新定位,对滞后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变革。 通过对就业能力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学术界到处存在着矛盾和争论(这正如人力资源中很多概念一样),从“能力”和“素质”的概念之争到“胜任行为表现”到“卓越绩效表现”;从教育学方法到建构主义学派。尽管人们研究的视角不同,但唯一的目的只是寻找到就业能力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培养就业能力,以期达到顺利跨越从学校到岗位之间的鸿沟。就业能力培育模式中有代表性的包括生产运作模式、学生特征模式以及全面开发模式等。这些模式各有千秋,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一些具体情况进行延伸和拓展。通过对各种外来模式的探究,结合我国现有高等教育机构的就业能力培养水平,我们认识到关键问题不是没有理论指导,而是没有结合在校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可操作性分析,构建适合自身的培育模式,这样才能对可雇佣性教育最佳实践模式的探索奠定基本前提。 本文通过阐述就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技能概念,综述欧美模式,指出大学和岗位之间存在的差别,这里从系统的角度,以能力为核心,构建出就业能力金桥培养模式。在与几十位专业人士进行行为事例访谈后归纳总结出15种就业技能因素,并且将概念化的就业技能进行详细的行为描述阐释,对大部分就业技能再往下推进一个层次(即二次细化),设定不同的维度和等级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结合实际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萃取出三大技能因子。运用演绎思维阐述各个因子,以期达到掌握技能、揣摩路径、形成经验,最终完善就业能力金桥培养模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