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转型期中国政府——社会二元整合机制内在矛盾分析

关键词:国家与社会,政府与社会,整合,整合机制,市民社会,矛盾

  摘要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亘古而常新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许多西方学者对此都有过大量论述。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也涉及到众多的学科,如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 尽管当代西方国家与社会有走向重合的趋势,但西方概念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是二元对立关系;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国家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的社会尚未以对立于国家的公民社会的观点来审视自己;现在,在90年代的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出现了国家与社会分离的现象。作为国家代言人的政府与社会之间如何协调引起了我的关注。将中国政府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置于整合机制之中,通过对转型期整合机制的内在矛盾的分析,来检视中国转型期的得与失,以图"述往事,思来者"。这便是本文最初立意所在。 近年来,学界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中国市民社会的研究。许多学者引入西方市民社会的概念来解释和研究中国问题,并且提出了在中国建构独立于国家的市民社会的想法;另一方面,是关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这其中政府与社会关系变化研究仅是其中一个视角,这一方面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构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各种整合机制。有从整合机制的主体角度来谈的构建政府整合机制或社会整合机制;也有从整合的内容来谈的利益整合或文化整合等。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我认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与政府疏离,并且二者出现了对立冲突的情况,但从本质上讲,政府与社会始终是一个整体,所不同的是这个"整体"不是"同一"的整体,而是通过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矛盾发展体现了社会不断获得自由理性精神,不断获得自主发展的伟大进程;体现了社会权利诉求与政府权力制衡的良性发展的进程;体现了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进程。也正是在这种互动中,展现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演进。 本文从三部分来分析转型期中国政府-社会二元整合机制内在矛盾。在第一部分,对于政府-社会二元整合机制的一般理论进行了介绍。解释了整合与整合机制以及政府-社会二元整合机制的涵义,并通过对西方政府与社会关系理论的介绍,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政府是全能型政府,在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都起到了统筹安排的作用,在这种政府一元整合机制下,社会没有自主权,与政府处于重合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成员开始逐渐脱离原有组织体制,并随着社会力量的发展壮大开始在某些政府管理真空领域发挥作用,与政府同时作为整合机制的一元。应该说,社会力量的壮大意味着社会开始并逐渐可以与政府处于对等的地位,可以在相互制衡中消解彼此的内在缺陷。但是理论的理性并不能带来实际的理性,现实中,我们看到了整合机制的非理性运行,集中表现为一系列的矛盾所在。在第二部分,我集中分析了政府-社会二元整合机制的内在矛盾。其中组织矛盾是根本矛盾,因为组织是政府与社会的基本构成与本质核心;利益矛盾、制度矛盾、权威矛盾、功能矛盾、文化矛盾是基本矛盾,文中简要分析了造成矛盾的原因。原因各有差异,但主要原因在于长期形成的政府主导型整合机制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契约精神"发生了冲突。因此需要构建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契约型整合机制。在第三部分,从契约概念到主要契约理论再到契约整合机制的内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建构市场经济需要的契约型整合机制的根据、特点和主要思路。 本文的新意在于:首先,将整合理解为活动,从实践的角度看待政府与社会的二元互动;其次从整合机制的内在矛盾看待转型期中国政府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最后,认为政府-社会二元整合机制的根本矛盾在于组织矛盾,并且从利益矛盾、制度矛盾、权威矛盾、功能矛盾、文化矛盾等多角度来分析政府-社会二元整合机制的内在矛盾。本文不足之处在于对于整合机制内在矛盾分析还不够深入,同时对于契约型整合机制与传统整合机制如何接轨的论述没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