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融硕士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市场均衡
【答案】市场均衡即市场总供求均衡。总供给(AS )是由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服务构成,大致可分为两种:消费品供应和生产品供应。总需求(AD )是由指向于市场的支出构成。也可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消费支出; 二是投资支出。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一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
2. 费雪效应
【答案】费雪效应指通货膨胀预期导致利率上升的现象。费雪方程将名义利率与预期通胀联系起来,用来分析实际利率的长期行为,并导出一个关于货币增长、通货膨胀与利率的重要关系:长期中当所有的调整都发生后,通货膨胀的增加完全反映到名义利率上,即要求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的一对一的调整,这种长期效应被称之为“费雪效应”。如果费雪效应存在,则名义利率的上升并非指紧的货币政策而是反映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3.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BOP Autonomous djustment)
【答案】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是指由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变量变动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在纯粹的自由经济中有货币一价格机制、收入机制及利率机制等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货币一价格机制(Money-price echanism),也称“价格一现金流动机制”,其描述的是国内货币供给存量与一般物价水平变动以及相对价格水平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当一国处于逆差状态时,对外支付大于收入,货币外流,物价下降,本国汇率也下降,由此导致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绝对或相对下降,从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入得到改善。国际收支顺差的自动调节情况正好相反。收入机制(Income Mechanism)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当国际收支逆差时,表明国民收入下降。国民收入下降引起社会总需求下降,从而进口需求也下降,进而改善贸易收支,反之亦反之。利率机制(Imerect Mechanism)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本国货币供给存量减少,利率因此上升,这意味着本国金融资产的收益上升,从而对本国金融资产的需求上升,对外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下降。这样,资金外流减少或内流增加,资本与金融项目收支得到改善。当国际收支顺差时,上述的自动调节仍然起作用,只是方向相反而已。
4. 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 theory of interest-rate parity )
【答案】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是汇率决定理论的两种形式。购买力平价说(简称ppp ),其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十它所具有的购买力,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及其变动决定十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式,主要有绝对购买力和相对购买力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胀率的差异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说。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看来,货币数量决定货币购买力和物价水平,从而决定汇率。所以汇率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
利率平价理论的思想山凯恩斯于192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汇率波动山两国利率差价决定,不久英国学者爱因齐格进一步阐述了远期差价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率平价说的基本观点是: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必定贴水,低利率国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牟取利润。利率平价理论又分为抵补利率平价和非抵补利率平价两种。前者假定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是进行远期交易以规避风险,因此分析的是汇率远期升贴水率的实际值。后者即非抵补利率平价理论,即假设交易者根据自己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而计算预期的收益,在承担一定的风险情况下进行投资活动,因此分析的对象是汇率升贴水率的预期值。
同为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的分析角度不同。购买力平价理论从汇率是两种不同货币的价格的性质着手研究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它主要由开放经济下一国与外国商品市场间存在的联系分析汇率与价格水平间的联系。利率平价理论则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开放经济下一国与外国的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国际资金流动的发展使汇率与金融市场上的价格一利率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理论关系上,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互相补充。购买力平价侧重于从中长期的角度分析,一国发行的货币数量决定货币的购买力,进而决定两国的汇率水平; 与之相比,利率平价说是一种短期内的分析,在短期国际金融市场上,货币(资金)的供求数量决定利率(资金价格)的波动,进而国际资金的流动又使利率间的差异影响汇率。
5. 流动性陷阱
【答案】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经济状态。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但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
二、简答题
6. 什么叫经常账户? 经常账户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经常账户是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它包括以下项目: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
①货物(Goods )。货物包括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日购买的货物和非货币黄金。在处理上,货物的出口和进口应在货物的所有权从一国居民转移到另一国居民时记录下来。一般来说,货物按边境的离岸价(FOB )计价。
②服务(Services )。服务是经常账户的第二个大项目,它包括运输、旅游以及在国际贸易中
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其他项目(如通讯、金融、计算机服务、专有权征用和特许以及其他商业服务)。
③收入(Income )。收入包括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两大类交易,即支付给非居民工人(例如季节性的短期工人)的报酬和投资收入项下有关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收入和支出。第二大类包括有关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收入和支出以及储各资产的收入。最常见的投资收入是股本收入(红利)和债务收入(利息)。应注意的是,资本损益是不作为投资收入记载的,所有由交易引起的现己实现的资本损益都包括在金融账户下面。将收入作为经常账户的独立组成部分,这种处理方法加强了收入与金融账户流量、收入与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国际收支账户的分析价值。
④经常转移(Current Transfers)。当一个经济体的居民实体向另一个非居民实体无偿提供了实际资源或金融产品时,按照复式记账法原理,需要进行抵消性记录以达到平衡,也就是需要建立转移账户作为平衡项目。经常转移包括各级政府的转移(如政府间经常性的国际合作、对收入和财政支付的经常性税收等)和其他转移(如工人汇款)。
7.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区别。
【答案】(1)所谓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所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以两种具体的形式存在:一是商业银行持有的应付日常业务需要的库存现金; 二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这两者都是归商业银行持有的中央银行的负债,也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总负债中的一部分。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这部分中央银行负债,对商业银行来说则是所拥有的一笔资产。这笔以准备金形式所持有的资产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商业银行遵照法律规定不能用以放款盈利的数额; 二是由于经营上的原因尚未用去的部分。前一部分属法定准备金,后一部分属超额准备金。
(2)所谓派生存款,它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是指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来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它是商业银行在其超额储备的基础上,将负债贷款转化的存款货币。这是商业银行货币的主要部分,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受其掌握的原始存款(商业银行掌握的部分基础货币)的限制,亦即支付能力或清偿能力的限制。因而,中央银行经常根据货币政策需要松紧银根,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吞吐基础货币,改变货币乘数,调控商业银行创造的派生存款的增加。
(3)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的区别: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