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研究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现代金融体系有哪些构成要素?

【答案】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金融体系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复杂系统。本教材也可以说就是较为全面地讲述和剖析了这个复杂大系统。现代金融体系有五个构成要素:

(1)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

(2)金融机构:通常区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这是个种类繁多的群体。最为概括但不一定非常精确地描述其特征,或可归结为经营货币或货币资本的企业,也可归结为充当信用中介、媒介以及从事种种金融服务的组织。

(3)金融市场:对金融市场进行分类,大都是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场,等等。这些市场的最重要参与者是金融机构,价格信号则由利率、汇率及指数构成,是金融工具发行和交易的场所。

(4)金融工具:一般释义为信用关系的书面证明、债权债务的契约文书等,是金融机构中和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在我国,通常指从传统的商业票据、银行票据、保单,直到期货、期权

和种种金融衍生工具的标准合约。但类如存款、贷款等也属金融丁具,它们也是信用关系的契约。

金融工具常常被称作金融产品、金融商品,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是金融活动的载体。

(5)制度和调控机制:市场经济体系中,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都存在国家对金融运行的管理和在金融领域进行政策性的调节。国家对金融运行的管理由一系列制度构成,这包括货币制度、汇率制度、信用制度、利率制度、金融机构制度、金融市场的种种制度,以及支付清算制度、金融监管制度及其他。这个制度系统,涉及金融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体现为有关的国家成文法和非成文法,政府法规、规章、条例,以及行业公约,约定俗成的惯例,等等。对金融的宏观调控则通过货币政策以及种种金融政策实施,日的是用以实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 简述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答案】(1)金融监管的总体目标就是通过对金融业的监管,维持一个稳定、健全、高效的金融制度,这是由金融业在社会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具体来讲,金融监管目标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①保证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金融体系的安全:

②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金融业在竞争的基础上提高效率;

③确保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保持一致;

④增强本国金融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金融监管的原则主要是:

①依法监管的原则,即银行机构必须接受国家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督; 必须保持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和一贯性从而达到有效性。

②适度竞争原则,即金融监管的重心应放在创造适度的竞争环境上; 放在形成和保持适度竞争的格局和程度监测上; 放在避免造成金融机构高度垄断失去竞争的活力和生机上; 放在防止出现过度竞争、破坏性竞争从而危及金融业的安全稳定上。要求管而不死,活而不乱,限制竞争又不消灭竞争,使金融机构追求利润但又不能疯狂冒险,有风险但又要保障安全。

③自我约束的原则,即将内部的自我约束与外部强的制管理相结合。

④综合性管理原则,即银行监督应具有综合配套的系统化和最优化的要求,应将行政、经济、法律等管理手段配套使用。

⑤社会经济效益原则,即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金融机构的设立及其业务活动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及各个主体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来确定监管重点和选择相应的管理手段。

⑥管理机构的一致性原则,即金融监管各级机构应该按同一标准进行监管。

3. 什么是货币政策的“双重目标论”?

【答案】(1)双重目标论的定义

货币政策的“双重目标论”是指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要将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根据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不同,可以分为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多重目标论。

(2)双重目标论的内容

双重目标论认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应当是同时兼顾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这双重目标。经济增长是币值稳定的物质基础,而币值稳定又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二者相互制约和互相影响,只偏重某一目标的结果不仅不可能在长期经济运行中实现该目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也是不利的。

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双重目标论。

4. 简述金融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能。

【答案】金融机构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它在经济中发挥以下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信用中介职能是金融中介机构最基本的职能。这一职能是指通过金融机构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置货币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金融机构作为货币资金的贷出者和借入者的中介,实现资本的融通,并从吸收资金的成本

与发放贷款的利息、投资收益的差额中获取利差收入,形成其利润。

信用中介职能既可以实现资金在盈余者与短缺者之间的转移,还可以实现长短期限不同的转换。

(2)支付中介职能。支付中介职能是指为工商企业办理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技术性服务。如通过存款在账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 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

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加速了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的周转,促进了再生产的扩大。

(3)信用创造功能。信用创造功能是指通过贷款和投资活动创造存款货币,扩大信用规模的功能。金融机构利用其所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现金或不完全提取现金的情况下,就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信用创造功能的发挥,使银行可以超出自有资本和吸收资金的总量而扩大信用业务。当然,这种扩大不是无限的,它要受银行现金准备状况和经济发展对信用的客观需要的限制。 5. 试析金融监管理论依据的“金融风险论”。

【答案】金融风险论主要从关注金融风险的角度,论述了对金融业实施监管的必要性。

(1)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与一般企业不同,金融业高负债率的特点,决定了金融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外部。以银行业为例,其资本只占很小的比例,大量的资产业务都要靠负债来支撑,并通过资产负债的匹配来达到盈利的日的。在其经营过程中,利率、汇率、负债(主要是存款)结构和规模、借款人偿债能力等因素的变化,使得银行业时刻面临着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成为风险集聚的中心。而且,金融机构为获取更高收益而盲目扩张资产的冲动,更加剧了金融业的高风险和内在不稳定性。以银行为例,当社会公众对其失去信任而挤提存款时,银行就会发生支付危机甚至破产。

(2)金融业具有发生支付危机的连锁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金融工具的存在,都是以信用为纽带; 社会各阶层以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通过债权债务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作为整个国民经济中枢的金融体系,其中任一环节出问题,都会引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不仅单个金融机构陷入某种危机,极易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连锁反应,进而引发普遍的金融危机,更进一步,由于现代信用制度的发达,一国的金融危机还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并可能引发区域性甚至世界性的金融动荡。

(3)金融体系的风险,直接影响着货币制度和宏观经济的稳定。信用货币制度的确立,在货币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极大地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成本,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但与此同时,实体经济对货币供给的约束作用也越来越弱; 货币供给超过实体经济需要而引发通货膨胀的过程一直对许多国家形成威胁。另一方面,存款货币机构的连锁倒闭又会使货币量急剧减少,引发通货紧缩,并将经济拖入萧条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