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621基础地学之地球科学导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近地气层大气的热源主要是地面? 近地气层温度有何变化规律?

【答案】(1)地面是近地气层大气的主要热源的原因

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但近地气层略有差异。白昼,太阳照射地面,地面升温后,再把热量传递给附近空气,形成近地层空气温度高,上层空气温度低的现象,在太阳辐射最强的中午前后,地面温度可达50℃以上,而百叶箱内的气温一般只有30℃左右,则垂直温度梯度很大。夜间,太阳辐射消失,出现近地气层降温快于上层,近地气层内下层温度低于上层温度的逆温现象。

(2)近地气层温度变化规律

白昼下层温度高,上层温度低,形成空气密度上大下小,在垂直方向容易产生对流运动; 夜间相反,很难产生上下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风平浪静的局面。

2. 什么是沉积岩? 它是怎样形成的? 沉积岩有哪些类别?

【答案】(1)沉积岩的概念

沉积岩,又称水成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①沉积岩是由风化的碎屑物和溶解的物质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形成过程受到地理环境和大地构造格局的制约。古地理对沉积岩形成的影响是多力一面的。最明显的是陆地和海洋,盆地外和盆地内的古地理影响。

②大地构造环境对沉积岩的形成及其以后的变化有多方面的制约。例如在陆内造山带形成山前粗碎屑砾岩层序; 在陆内断陷盆地、洼地和山前拗陷盆地,可形成湖泊、干盐湖或湖沼沉积。

③古气候对沉积岩的形成的影响在陆地范围内非常明显。在干旱古气候条件下,形成大面积的陆相红色粗细碎屑岩,潮湿气候条件下,有机质丰富,进入沉积物中使沉积岩颜色成为暗灰或黑色。

④生物在地质历史时期的进化,繁盛或衰亡对沉积岩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⑤古水动力条件对沉积岩的形成的影响表现为不同的水流条件形成不同的沉积或造成不同的结构构造。

(3)沉积岩类别

沉积岩根据物质来源、沉积物搬运和沉积作用方式可以分为陆源碎屑岩和化学、生物化学沉

积岩两大类。

①陆源碎屑岩

陆源碎屑岩指沉积物来自大陆物理侵蚀作用,经流水、风、冰川、泥石流、重力流等搬运到沉积盆地沉积而成的岩石。陆源碎屑岩根据颗粒大小可分为砾岩(>2mm)、砂岩(2~0.05mm)、粉砂岩(0.05~0.005mm)、泥岩(<0.05mm)。碎屑岩的特征是具有结构和构造。

②化学及生物化学沉积岩

其物质(矿物)来源是风化成真溶液或胶体溶液搬运到盆地内,或者其本身就来自盆地内部,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沉积下来并经成岩作用转化为岩石。

3. 环境条件是如何影响滑坡失稳的?

【答案】环境条件影响滑坡失稳的过程

(1)滑坡的概念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物质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作整体性下滑的运动,是山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按其自然类别或其与工程的关系,滑坡可以分为自然边坡、岸坡边坡、矿山边坡和路堑边坡四种。

(2)滑坡的基本结构要素

滑坡的基本结构要素包括滑坡裂缝、滑坡后壁、滑坡台阶、滑舌、滑坡边界、滑坡体、滑床、滑动面、剪出临空面、滑前地形面、剪出口等,其中在滑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者,是坡面上存在着易于滑动的物质即滑坡体,其下部出现易于滑动的不连续面即滑动面以及前沿发育有允许其向前滑动的有效临空面。

(3)滑坡的发育条件

滑坡发育的主要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条件,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①不稳定,高差大且陡,倾斜岩层的斜坡地带。

②新构造运动活跃的活动断裂地区,以及岩土体破碎与风化强烈,软硬岩层分层明显,地下水变动幅度较大的地区。

③地表水的冲刷,渗透,浸泡和润滑作用,地震与火山爆发,人工开挖坡脚和在坡面上兴建各种建筑物等,都能促使滑坡失稳滑动。

4. 何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简述碳、氮循环的主要过程。

【答案】(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自然界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在生态系统中运动为一种循环式的流动。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变化实质上包含着作为能量载体的各种物质运动。

参与物质循环的化学元素分类

①能量元素,包括碳(C ), 氢(H )、氧(O ), 氮(N ),它们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素和生命过程必需的元素;

②大量元素,包括钙(Ca )、镁(Mg ), 磷(P )、钾(K )、硫((S ), 钠(Na )等,它们是生命过程大量需要的元素;

③微量元素,包括铜(Cu )、锌(Zn ), 硼(B ). 锰(Mn ), 钼(Mo )、铝(Al )、等,它们尽管含量甚微,但却是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2)根据属性的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气体型循环主要包括碳和氮的循环,这两个元素的贮存库主要是大气和海洋。

①碳循环

a.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基本上是伴随着光合作用和能量流动过程进行的。在有阳光的条件下,植物把大气中的CO 2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用以构成自身。植物通过呼吸过程产生的CO 2被释放到大气中,供植物再度利用。

b. 植物被动物采食后,碳水化合物转入动物体内,经消化、合成,由动物的呼吸排出CO 2。动物排泄物和动、植物遗体中的碳,经微生物分解被返回大气中,供植物重新利用。

c. 人类通过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释放出大量CO 2,加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在大气、土壤和海洋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着碳的交换,最终碳被沉积在深海中,进入更长时间尺度的循环。

②氮循环

自然界中的氮处于不断的循环过程中。

a. 进入生态系统的氮以氨或氨盐的形式被固定,经过硝化作用形成亚硝酸盐或硝酸盐,被绿色植物吸收并转化成为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b. 动物的排泄物和动植物残体经细菌的分解作用形成氨、CO 2和水,排放到土壤中的氨又经细菌的硝化作用形成硝酸盐,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合成蛋白质。c. 硝酸盐还可能从土壤腐殖质中被淋溶,经过河流、湖泊,进入海洋生态系统。

5. 说明终极绝灭、假绝灭、正常绝灭和集群绝灭的区别?

【答案】(1)终极绝灭

终极绝灭是指一个物种的个体完全消失而不留下后裔。

(2)假绝灭

假绝灭是某个物种经历一定地质年代演化后,采用线系渐变的型式由祖先种演变为后裔种,祖先种绝灭,但物种的谱系仍继续下去。

(3)正常绝灭

正常绝灭是地球历史中新的物种不断形成,老的物种相继绝灭。

(4)集群灭绝

集群绝灭是指在某些地质时期,出现许多生物门类近乎同时地和全球性地大规模绝灭,使生物界绝灭率突然升高。

6. 何谓气温? 它随时间有什么样的变化? 具有什么样的地理分布?

【答案】(1)气温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