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861地质学基础A之地球科学导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土壤肥力? 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1)十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和生命力所在,它是土壤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主动协调植物生理生态要求的能力。
(2)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
土壤肥力的大小与土壤的组成成分,土体结构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要主要保持和维护良好的土壤结构和土壤环境;
②引入有益的土壤生物;
③实施合理的施肥制度;
④采用合理的耕作制度和耕种方式。
2. 什么是生物的指示现象? 它在人类生产活动中有何作用?
【答案】(1)生物的指示现象
生物的指示现象是根据生物种或它们的群体、或生物的某些特征来确定地理环境中其他成分的现象。
(2)作用
①生物的指示作用表明,各个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处于紧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掌握了它们之问有规律的联系,就有可能利用一个要素的特征去认识另一个要素的存在。
②生物的水指示现象一直受到重视,特别是利用生物指示水质变化早己为生物学家、防疫工作者所熟悉,可借此对水质污染程度作出评价。
③植物和它们的群落还具有指示岩石、矿体的地质指示现象。在表示地质构造方面,最简单的联系是植被常沿断裂带呈线性分布。在断层错动地区因岩性不同,植被类型也因之发生变化,借此可判断断层的存在。
④借助于植物指示现象可以寻找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在古生物学中利用生物化石确定地层的地质时代,根据古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和共生沉积物情况重建古地理环境演变史等,也是生物地质指示作用的应用。
3. 请说明酸雨的形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1)酸雨的形成条件复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酸雨的形成离不开两大物质即有机酸和无机酸。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硫,汽车排放尾气中含有氮氧化合物,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气体等,主要形成硝酸根和硫酸根,这些酸性物质随机附着在水汽凝结核上在适当的气象条件下形成酸雨降下。
(2)酸雨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对土壤的影响
酸雨使土壤pH 下降,因而导致大量的阳离子,特别是钙、镁、铁等重要的营养元素从土壤中溶出和流失,造成土壤的营养状况降低,妨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②对植物的危害
抑制植物种子的发芽,引起森林生产率的显著下降。
③对水体的影响
酸雨发生的地区,地表水明显酸化。在全球范围内,湖泊、河流及生活在其中的鱼类等水生生物受到酸雨的直接或间接的威胁。
④对材料的影响
酸雨对建筑物、金属材料、纺织品、皮革、纸张、油漆、橡胶等物质的腐蚀作用十分严重,在全球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酸雨对人体健康能产生很大的危害,水质酸化后,由于一些重金属的溶出,对饮用者会产生危害。
4. 地球科学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为什么要强调地球的整体系统观点?
【答案】(1)研究对象
地球科学以整体的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慢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即地球系统。
(2)研究内容
研究地球表层的地理环境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地球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几和演变历史,具有很高的综合性。
(3)研究任务
地球科学的根本任务,是正确认识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自身发展规律,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有效防治自然灾害,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4)强调地球的整体系统观点的原因
①地球的整体系统观点
a. 地球系统科学强调地球的整体概念,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看成是具有有机联系的“地球系统”,把太阳和地心作为两个主要的自然驱动器,人类活动作为第三促动因素。
b. 发生在地球系统中的重大全球变化是在上述三个力的作用下,通过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地球系统科学同样反映了更高层次的学科间大跨度交叉渗透特征,是当代地球科学进入一个重大转折时期的标志。
②强调地球的整体系统观点的原因
a. 地球系统科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从而要求其能更深入精确地研究和提供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自身的规律性知识。
b. 人类己经认识到自然灾害不仅是地球大气圈内的物质运动因素所引起,很可能与海一气藕合作用引起的物质一能量交换作用,固体地球的地慢放热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等因素都有关系。所以要强调地球的整体系统观点以进行综合研究。
5. 当代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何在? 有何危害?
【答案】(1)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人为因素包括人类利用导致的生境急剧变化和退化,偶然或故意引进怪异的物种,过度获取动物和植物,污染环境,人类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农业和林业的工业化,以及其他损害或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及其中物种的活动等。
②世界森林的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和物种灭绝。
③其他一些人类活动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例如,湿地的动植物种极其丰富,但湿地被不断围垦、污染、淤积,导致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
(2)危害
①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特别是热带雨林植被被大量破坏,使人类失去宝贵的生物资源和生态功能。
②改变碳、氮等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源、汇分布,使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遭到破坏,从而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③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食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失。
6. 何谓河流? 河流水量随季节有何变化?
【答案】(1)河流的概念
河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槽内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天然水道的地表流水。
(2)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
随着四季变化,一年中河流的补给状况、水位、流量等也相应发生变化。根据一年内河流水情的变化,可分为若干个水情特征时期,如汛期、平水期、枯水期或冰冻期。
a. 汛期
汛期指河流处于高水位的时期。中国绝大多数河流的高水位是夏季集中降雨造成的,称夏汛。春季积雪融化形成的河流高水位称为春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