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811德国古典哲学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解释题

1. 四线段

【答案】四线段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了说明知识的各个不同阶段按照其清晰程度而划分出的四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等级。柏拉图将一条线分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认为认识具有四种形式,两种关于可感领域,两种关于可知领域,他按照清晰程度的不同,分别把它叫幻想、信念、数学知识和理性知识。前两者属于意见,后两者属于知识。柏拉图认为幻想是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它们因人而异,如诗和文艺作品:信念是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柏拉图承认信念是真判断,但把它排除在知识之外,如物理学; 数学是低级的知识,“介于意见和理智之间”; 理性知识是纯粹的知识,哲学就是这种知识。

2. 方法论原则

【答案】方法论原则是笛卡尔提出的,观点主要有:①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 ②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 ③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逐渐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 ④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

第一条说明分析的必要性是为了找到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德点”; 第二条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尽可能地细致; 第三条是指综合的过程,从分析的结果出发,由简单的、确定的真理推导到复杂的道理; 第四条是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要彻底,综合要全面,才能达到完全的真理。在方法论原则基础上,笛卡尔建立起理性演绎法。

3. 偶性

【答案】偶性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与本质相对应的专门术语。它主要有三层含义:①虽小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却是事物固有的、不可分的特征; ②事物的暂时性的、不固有的属性,其有和无并不影响事物的自身同一性; ③实体之外的所有范畴都是实体的偶性,它们只能依赖于实体而存在而不能独立的存在。在此种意义上,偶性也是本质性的。

4. 爱智

【答案】爱智是指哲学。从语义上来说,在希腊语中,“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从哲学本身来说,所有的科学都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运行,哲学是对这种规则的反思,也就是对其“思想前提”的追问。只有这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二、简答题

5. 普罗提诺的“流溢说”。

【答案】“流溢说”是古希腊晚期哲学家普罗提诺哲学的重要概念,用以说明“一”生万物的方式。

(1)概念

“流溢说”是指“一”不动地产生其他本体的生成过程。从肯定方面讲,“一”是绝对的同一体,是单纯而单一的神本身和善本身,是存在物的最高原则和终极原因,是完满自足的源泉。“一”因完满而流溢,因流溢而产生一切。

(2)内容

①“一”的生成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创造是一种外在的活动,“一”是完满自足的。

②“一”由于自身充盈,自然要溢出,但流溢无损于自身的完满。“一”的生成是完善的本性所在,自满自足、产生外物又无损于自身。

a. “一”先流溢出“理智”。“理智”是“一”唯一的直接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b. “理智”能够流溢,流出的影像是“灵魂”。灵魂是能动的、不朽的,可以轮回,可以流溢。

c. 灵魂的流溢物是可感世界。可感事物有形式和质料两个方面。形式是存在于理智之中的理念形式的影像,质料本身是独立存在、没有仟何规定性的漆黑的混沌。

(3)评价

普罗提诺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改造,将分有、摹仿变成流溢,把柏拉图的客观理念理智化、理性思辨神秘化,创立以神秘主义为本质特征的新柏拉图主义。流溢说虽然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但它不仅用内在的流溢关系解决了柏拉图因分有或摹仿而遭遇的难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早期希腊哲学的“生成补偿”观念。

6. 简要论述贝克莱的视觉理论。

【答案】贝克莱认为广延、形状和运动只能存在于心灵之中,进而否定物质实体的存在。广延和形状是视觉的对象,视觉的对象在我们的意识之外。这样贝克莱就面临着如何把广延也归结为我们心灵的观念这个困难。为此,他发展了一个主观主义的视觉理论。

(1)贝克莱对视觉的对象与触觉的对象加以区分。

贝克莱认为只有触觉才能感知到距离、形状和方位等,视觉不能真正感知到这些属于广延的属性,因此,视觉的对象只是光和颜色。但是我们的感觉总是复合的,视觉和触觉在“看”的过程中彼此交织。“看见”一个对象不是单纯的视觉,而是在视觉所感知的光和颜色的前提下,对触觉对象的判断。贝克莱把光和颜色的混合称为“图像”,因图像的提示而形成的关于广延的观念叫印迹。印迹和图像的不同之处在于,印迹是触觉的对象,即通过触觉而印人心灵的观念,不会随着光和颜色的变化而变化。

(2)图像的提示作用

①习惯性的联想

这是由于我们经常经验到可见的图像伴随着可触的形状大小,久而久之,我们形成了一定的习惯,只要一看到一定的图像,就联想起它的形状大小。

②比例关系的想象

它是关于图像与关于形状或距离的印迹之间的比例关系,是通过心灵的想象而作出的判断。 ③相似关系的比较

它是指触觉对象与视觉对象两者之问的相似关系,这种相似关系只有在经验中加以比较才能做出。

这三种提示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复合的,后两种作用依赖于习惯性联想才能发生。

综上所述,为了与他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观点相一致,贝克莱的视觉理论把空间解释成视觉观念与触觉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主观主义的空间观与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是相互冲突的。

7. 简述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

【答案】社会契约论,又称社会契约,源自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用契约关系解释社会和国家起源的政治哲学理论。霍布斯从人性论出发,以一个虚构的自然状态作为起点,提出了自然法、自然权利的基本原则,进而通过社会契约论,建立了他的国家学说。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1)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霍布斯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人们完全按照自然律行事。他认为自然律主要有两条:

①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自我保存、自私自利、趋利避害、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等。这种抽象的利己主义的人性论构成了整个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基础,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追求利益和金钱贪婪的本性。

②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必要时人们愿意放弃别人也同样愿意放弃的权利。

(2)人对人是狼的自然状态。

霍布斯认为,在国家出现以前,人类处于一种自然状态。由于没有公共权力的约束,人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本J 险来生活和活动。每个人具有对一切东西的权利,甚至对彼此的身体也是如此。为了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人类陷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但是义因人们的最大利益是自我保存,所以人们为了保存自己,处于人对人是狼的战争状态。

(3)社会契约的建立

由于人的生命在战争状态中受到了威胁,违背了人的最大的利益是自我保存的自然律。于是人们就希望结束战争状态,人们决定建立契约,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放弃别人也愿意放弃的权利,把他转让给一个人或一群人,由他们代理形式权利以保全缔约者的生命。这些代理人就是国家的统治者,转让权利的人则成为被统治者。

(4)君主专制的建立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认为,被统治者除了自己的生命权外,其他一切权利都必须转让给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