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814人文地理学(含经济地理学)之人文地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理物象
【答案】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象)
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与客观地理环境并不完全一致,并不是人们对地理环境的
,而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照相”
2. 文化整合
【答案】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特别是当有不同文化的族群杂居在一起时,他们的文化必然相互吸收、融合、涵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逐渐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后与斗争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文化在经历了冲突、调整和适应之后,就达到了整合的趋向。文化整合的结果往往促进新文化的产生,给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3. 李特尔
【答案】李特尔,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创用“地学”一词。主张地理学和历史学结合。坚持目的论的哲学观点,认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著有《欧洲地理》、《地学通论》等。
4. 结构主义地理学
【答案】结构主义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地理研究过程中强调整体性的研究,反对孤立局部的研究; 强调认识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反对单纯认识外部现象; 在区位决策研究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资本、生产方式、劳动力等理论,作为影响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5. 人地相关论
【答案】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6. 杜能圈
【答案】杜能圈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杜能认为,城市周围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呈同心圆圈层结构。
7. 城市系统
【答案】城市系统指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成为有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系统,在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流、能量流、人员流、信息流的交换。城市系统内,大小城市之间还有等级从属及职能联系的关系,它们是人、中、小有规律的排列与组合。
8. 通勤活动空间
【答案】通勤活动空间是由于居住场所与工作或上学场所处于不同的地点,上下班、上下学所经由的路线和地点构成的行为空间。该行为空间由持相同目的的通勤者和通学者所构成,在城市运输高峰时间由居住地移向工作地点或者学校。居住地和下作地、学校的场所,以及可以利用的交通手段决定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特点。
9. 民族
【答案】民族是个历史范畴,它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民族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顺序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民族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类型。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民族都毫无例外地必须经过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事实上,有的民族从其产生之后,从未经历过奴隶社会而进入了封建社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民族分化为两个民族的现象,也出现了几个民族结合为同一民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被同化的民族当然不会再经历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而新产生的民族自然也没有经过其产生以前的社会发展阶段。
10.等级规模法则
【答案】等级规模法则是指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不同规模等级城市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每一规模等级城市数与其上一规模等级城市数相除的商(K 值)来表示,形成城市规模等级法则。
11.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答案】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
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典型代表为我国郑州,它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部平原的中心地带,农业历史悠久发达,且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通过多年的发展成为整个中原地区产品交易的中心,从而达到城市化进程。
12.区域发展战略
【答案】区域发展战略是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是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估量,考虑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所要达到的目标、所应解决的重点和所需经历的阶段以及必须采取的对策的总筹划和总决策。
二、简答题
13.举例说明语言传播现象
【答案】语言传播是复杂的、缓慢的、取代的。它有外延性、连续性、层序性、符合性、竞争性、演化性、阶层性。以英语的产生和发展为例。
英语起源于五世纪,居住于丹麦、德国北部的日耳曼人部族。英国的大不列颠岛,最早是外来伊比利亚人带去的伊比利亚语,到公元前5世纪,凯尔特人进入该岛,取代了伊比利亚人,也取代了伊比利亚语。到公元5世纪,日德兰半岛来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人所形成的英语取代了凯尔特语。之后,英语取代了凯尔特语,占据了大不列颠岛,
近代,随着大英帝国的发展,英国人向其殖民地大量移民,向国外扩散。如英国人在美洲殖民,开始在大西洋的沿海地区,随着人数的增加,对印地安人采取驱赶、屠杀的办法缩小印地安人的居住地区与语言区,扩大英国人殖民范围与英语区。
从1607年,英国人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登陆建立殖民地和1620年“五月花号”移民到达马萨诸塞洲以后,在约300年内,英语就从大西洋岸扩散到太平洋岸。在美国除少数孤立的保留地居住着印地安人和使用印地安语言外,基本都使用英语,其面积等于英国本国的38倍,使用英语的人数也等于英国的4.5倍。而且英语还扩散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地,成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14.客源地与目的地
【答案】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旅游构成要素有:旅游主体一一旅游者; 旅游客体一一旅游产品; 旅游媒介一一旅游业和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
(1)客源地
客源地是指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游客的来源地。无论是从旅游动机的产生,还是旅游的经济能力和闲暇时间的获得来看,都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
(2)目的地
目的地是指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