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617人文地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断裂点原理

【答案】断裂点理论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由康维斯于1949年对赖利的“零售引力规律”加以发展而得。该学说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城市化

【答案】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城市化概念涉及四个方面的含义:①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 ②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③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 ④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3. 新型城镇化

【答案】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4. 农村聚落体系

【答案】农村聚落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农村聚落数量众多,规格不一,分布地域不同,职能和特点各异,根据其人口规模、经济职能、服务范围等因素可将一定范围内的村镇划分为若干等级,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其影响地区越广,数量则越少,不同等级的村镇问往往存在着紧密联系,从而在空间上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特点的村镇体系。分析研究村镇体系的合理结构与空间布局,对村镇规划有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5. 地理人种

【答案】地理人种是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它是以洲为单位而划分的人种,是相当于对洲的范围自然环境长期而连续地适应所产生的结果,但其分布范围实际上与各大洲的界线并不完全重合。地理人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亚洲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非洲地理人种、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印度地理人种、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6. 人地适应论

【答案】人地适应论是关于人地关系的一种正确认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人地关系中,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界时,要保持自然界的平衡和协调; 二是在研究人地关系时,强调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过程中,要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

7. 实证主义方法论

【答案】实证主义是指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8. 语言

【答案】语言就广义而言,是一套的沟通以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它是指人类沟通所使用的自然语言。在一个先进的社会中一般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语言能力。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二、简答题

9. 何谓人口转变及人口转变模式?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异同。

【答案】(1)人口转变及人口转变模式

①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产率)的过渡。

②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问的相互规律。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相同点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不同点

西欧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基于经济起飞基础之上的。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落后为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

10.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答案】(1)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①独立关系

旅游和环境保护各自发展,互相没有接触和干扰,保持独立。这种情况一般不会持续太长时间,随着旅游大规模发展,环境将会产生深刻变化。

②冲突关系

当旅游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时,旅游与环境就发生冲突。

③旅游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a. 形成原因

第一,工业和贸易的发展以及它们相联系的不良后果,刺激了人们对于公园和野外空间的需求。

第二,人类可利用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资源的利用要强调其有效性,其原则是最大的利用程度和可能造成的最小的环境退化。

第三,大多数旅游者主要行为是观光,观光极大地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质量。

第四,环境保护在生态科学方面得到了重视。

第五,自然环境、人类遗址、历史遗迹的保护已使旅游业得到了经济效益。

b. 旅游对环境保护的促进形式

第一,旅游促进了历史遗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第二,旅游促进一些旧的建筑改造为新的旅游设施;

第三,旅游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推动力;

第四,为了保持环境质量和保证向旅游者提供满意的体验,旅游使采取行政的和规划的控制成为可能。

(2)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旅游与植物

a. 对鲜花、苗木和真菌的采集,会引起物种组成的变化。

b. 有些森林火灾是由于旅游者用火不慎引起的。

c. 砍伐树木作烧柴和帐篷,毁坏了大量幼木。

d. 大量的垃圾堆放,导致土壤营养状态的改变,使生态系统受到损害。

e. 步行旅游者和汽车交通直接对植物产生影响,当利用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对植物产生不利的影响。

②旅游与水质量

a. 大量的未经适当处理的生活污水进人水环境,对饮水者的健康是一个潜在的危害。b. 过多的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将加剧富营养化的过程。

c. 氧的供给和分布变化会对水生动植物产生影响。

③旅游与大气质量

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等交通方式对大气产生污染。

④旅游与野生动物

a. 旅游对野生动物的直接影响

第一,野生动物的捕食和繁衍规律被破坏;

第二,不加选择地狩猎和钓鱼使野生动物数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