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要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消费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审美文化、人的精神生态以及艺术生产等领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试图以西方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为理论背景背以当前中国的艺术生产和人的精神状况为现实基础,对中国当下的艺术生产作以症候性分析,并努力探寻消费时代艺术生产的理想境界。
本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主要把消费时代作为艺术生产的时代背景而作以分析。西方社会已经进入典型的消费时代,仅从经济角度而言,我国总体上还处于从前现代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但是从文化角度看,在全球性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主要文化形态。可以说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准消费时代。消费文化是一种世俗化文化,消费成为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人们更多地追求现世的感官满足和身体享乐。人的心性结构的变化形成了一种审美化的生存观念,也带来了艺术世界的结构变化和审美实践方面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这些变化在带来感性解放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人性误区。这构成了艺术生产的特殊语境。
第二章主要以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为依据,把艺术生产置于社会生产的理论框架中作以人文阐释,从而为对消费时代的艺术生产作以症候分析和适当评价,并寻找理想境界打下理论基础。作为一种物质生产,艺术品可以成为商品。但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其通过审美价值的创造而达到批判目的并促进人自身的优化。可以说物质生产是艺术生产的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是艺术生产的本质,而人自身的生产和优化则是艺术生产的价值指归。一旦背离了这个目标,艺术将走向堕落和终结。
第三章试图对消费时代的审美文化和艺术生产作以症候分析。消费时代的审美泛化了,艺术与大众文化紧密结合,从而在艺术生产领域出现了影像化、时尚化和身体化等倾向。
艺术生产的影像化趋势伴随着审美文化的图像转向而产生。具体表现在文字与图像的结合和影视文学的空前繁荣,大量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作家们也纷纷“触电”,转向影视脚本的创作,而文学创作中也无意识的带有一种影视化的创作手法。影像化趋势带来了艺术生产中虚拟与真实、经验与贫乏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生产,尤其是接受方面的浅表化特征。
艺术生产的时尚化追求是消费时代重要的文化表征。时尚具有整合与分化功能和快速变化与更迭的特征,并与现代性有着必然的联系。时尚对弱者具有一种补偿作用,因此时尚的主角多为女性。时尚文化对艺术生产的影响在于各种艺术潮流的快速演替。时尚文学的主体多是生活于都市的年轻女性,缺乏历史的厚重感,多表现自我个体的内在感受和都市时尚化的浪漫生活。时尚文化是一种尚时的文化,具有短暂性,注重商业化包装,而在接受方面具有用完就扔的特点。对大众审美趣味的投合使其与经典和风格无缘,而精神价值的失落带来的则是艺术的平庸与媚俗。
身体在消费时代得到了空前的关注。这是文化世俗化发展的结果。当身体走出了理性和灵魂的控制却掉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和身体相关的性和色情成为了资本的奴婢。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下灵魂终于飘离了身体,身体蜕化为欲望化的肉体。艺术生产的身体化倾向表现在对身体和性的过度描写。从张贤亮、私人化写作、下半身写作到木子美的《遗情书》就是一个从身体到肉体的蜕化过程。艺术中精神和灵魂的缺失造成的是艺术的低俗化。
第四章主要对消费主义影响下的自然、社会尤其是精神生态状况作以分析,从而为艺术生产寻找理想境界做现实参考。消费时代的自然生态已经处于危机之中,多元文化也被消费主义一元文化所侵蚀,而人的精神状况处于严重的困境之中。以消费为标准的认同方式造成了消费时代的身份认同危机,致使人生活于精神焦虑之中,生活的意义世界也处于困惑状态。
第五章试图探究消费时代人的精神存在和艺术生产的理想境界。首先需要一种人文价值取向。消费时代的人文精神在于对消费主义价值观作以否定和批判,重建意义世界。这不是要重新请回上帝,而是建立现世合理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同时倡导文学艺术的现世关怀精神和底层意识,关注当代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趣味。这种人文精神需要通过美学的维度来展开。艺术和审美实质上是一种生存状态,因此对艺术家和接受者审美化精神境界的培养至为重要,同时呼吁一种具有批判性并贴近心灵的具有灵魂震撼力的作品出现。再次还需要一种生态学的视野。消费时代的困境都是由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所造成,生态学视野就是要求对产生于近代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机械二元论世界观予以批判,倡导一种有机整体化的世界观。具体到文学艺术领域就是提倡文学艺术走出狭小的私人领域,关注公共领域,提倡宏大叙事,倡导一种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要求文学艺术贴近自然,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广泛的社会人生。
消费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文中所述仅为时代丰富的文化现象之一。生活的普遍审美化和艺术审美价值的失落带来了艺术存在的合法性危机。艺术要和人的存在紧密相连,防止远离生活和庸俗化的双重危险,在二者的张力场中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