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734社会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有机整合(团结)

【答案】有机团结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现代发达的社会就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涂尔干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有机团结是最基本的团结形式之一,有机团结指的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

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2. 社会政策

【答案】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价值性、政治性、原则性、强制性、时代性、可行性和具体性等性质。

3. 社会运行

【答案】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4.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 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5. 代差

【答案】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代差是

,是下一代对上一代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

化的扬弃。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代差两方中的任何一方,而要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

6. 中层理论

【答案】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7. 阶层

【答案】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不同的层次在资源的占有和获得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应了社会的不平等。同时,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8. 角色混淆

【答案】角色混淆即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干什么、不应该做干什么和怎样去做。角色混淆使得角色扮演无法顺利进行。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二、简答题

9. 试述怎样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答案】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有三种方式:

(1)根据规划建立指标体系

这是政府利用公共机构的相应分类而建立起来的,由于能得到政府和各部门的协助,因而按此方式建立指标体系方法简便,成本也不算高。

(2)根据社会目标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这一方式是从一个总的或一系列社会目标出发,逐级发展子目标,最终确定各项社会指标。这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与规划性社会指标体系相比较,根据社会目标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3)依据理论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这是非官方建立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途径。一些研究人员、学者根据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假说,将社会现象编制成指标体系,并且用他们的理论来说明这些指标。

10.简述关于社会分层现象的功能论与冲突论的不同解释。

【答案】社会学对社会分层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一个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冲突论,一个是以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为渊源的功能论。

(1)冲突论一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①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认为阶级是人们在所有制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是基于社会差别的不平等,而且阶级关系是一种稳定的不平等,个别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不足以从总体上改变稳定的阶级格局。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的努力很难弥补人们在竞争起点上的不足,各个阶级业己存在的壁垒构成了它们互相流动的障碍。

②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a. 阶级的含义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

一个集团的劳动。”这一定义表明,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b. 阶级产生的条件

第一,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第二,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③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

同一阶级的社会成员具有同样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而阶级共同行动能力则与它是否成熟相联系,判断一个阶级是不成熟的“自在阶级”还是成熟的“自为阶级”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阶级意识,二是阶级的组织化程度。

④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⑤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

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⑥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

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⑦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

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2)功能论一一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西方分层理论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为目的的,因此称为功能理论。主要有: ①韦伯的一位一体的分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