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化学发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测量装置简单、线性范围宽、分析速度快和容易实现自动化等优点,已被成功地应用于生命科学、地质分析、药物分析、临床检验、环境监测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近年来,吕等发现在一些化学发光反应(如高锰酸钾-鲁米诺反应、高锰酸钾-荧光素反应和铁氰化钾-鲁米诺反应等)结束后,向其反应混合液中加入某种新物质时,又能引起一个新的化学发光反应,并检测到强的化学发光信号。这种新的化学发光现象被称为后化学发光现象,相应的化学发光反应被称为后化学发光反应。我们发现,在高碘酸钾-鲁米诺体系中,许多有机物也都可以引发后化学发光反应。
本论文由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组成。在综述部分,对近十年碘-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高碘酸盐直接氧化有机物化学发光体系和高碘酸钾-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它们的反应机理以及分析应用。同时,对最近几年在后化学发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作了小结。在研究报告部分,对高碘酸钾-鲁米诺的后化学发光反应体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多种有机物在此体系中的后化学发光反应,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建立了测定异烟肼、葡醛内酯、盐酸美司坦的后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从而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构建了一个高碘酸钾-鲁米诺后化学发光新体系。
一、流动注射后化学发光法测定异烟肼、葡醛内酯、盐酸美司坦
研究发现,当向已充分反应的高碘酸钾与鲁米诺混合液中注入异烟肼、葡醛内酯及盐酸美司坦时均可以引发一个新的化学发光反应并检测到强的化学发光信号。据此,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测定异烟肼、葡醛内酯和盐酸美司坦的流动注射后化学发光分析法。方法测定异烟肼、葡醛内酯和盐酸美司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9~4.0×10-7g/mL异烟肼,5.0×10-8~1.0×10-5g/mL葡醛内酯和1.010-8~5.010-7g/mL盐酸美司坦,检出限分别为6×10-10 g/mL异烟肼,2×10-8g/mL葡醛内酯和3×10-9 g/mL盐酸美司坦,11次平行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依次为1.7%、1.6%和2.3%。方法已用于异烟肼、葡醛内酯和盐酸美司坦片剂的测定,并与药典中标准方法进行了对照,无显著性差异。本文对该体系的发光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高碘酸钾-鲁米诺-有机物可能的发光机理。
二、高碘酸钾-鲁米诺体系中盐酸多巴胺、 盐酸林可霉素、氢化可的松等在高碘酸钾-鲁米诺体系中的后化学发光行为
发现当向已充分反应的高碘酸钾与鲁米诺混合液中注入盐酸多巴胺、 盐酸林可霉素、氢化可的松、阿莫西林、氨基比林肾上腺素和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时,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化学发光反应并检测到较强的化学发光信号。通过考察与反应有关的化学发光动力学性质、化学发光光谱和其它试验,提出了该化学发光反应可能的机理,同时优化了反应条件,建立了测定盐酸多巴胺(Dopamine Hydrochloride)、 盐酸林可霉素(Lincomycin Hydrochloride)、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阿莫西林(Amoxicillin)、氨基比林(Antondine)、肾上腺素(Adrenaline Hydrochloride)和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Bitartrate)的流动注射后化学发光方法。盐酸多巴胺、 盐酸林可霉素、氢化可的松、阿莫西林、氨基比林、肾上腺素和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分别在110-9~810-7 g/mL、1.010-6~1.010-5 g/mL、1.010-6~110-4g/mL、1.010-6~1.010-4 g/mL、8.010-7~5.010-5 g/mL、1.010-9~5.010-7 g/mL和1.010-7~6.010-5 g/mL范围内与化学发光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应的检出限分别为410-10g/mL、310-7g/mL、410-7 g/mL、3 10-7 g/mL、310-7 g/mL、3 10-10 g/mL、3 10-8g/mL。对于浓度为1.010-7g/mL 盐酸多巴胺、5.010-5 g/mL盐酸林可霉素、1.010-5g/mL氢化可的松、1.010-5g/mL阿莫西林、1.010-6g/mL氨基比林、5.010-8g/mL肾上腺素和1.010-6g/mL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依次为3.2%、2.6%、2.9%、3.1%、4.0%、2.4%和2.8%。
本论文对高碘酸钾-鲁米诺的后化学发光反应体系的研究有助于充实化学发光分析研究的内容,拓宽化学发光分析的研究领域,补充和丰富化学发光分析的理论,为深入认识化学发光的反应本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