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5社会保障学之社会保障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妇女儿童福利
【答案】妇女儿童福利是妇女福利和未成年人福利的合称,它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妇女、未成年人的特殊需要和维护其特殊利益而提供的照顾和福利服务,是社会福利项目之一。妇女儿童福利项目是根据妇女、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可能受到的歧视和侵害而设立,对于保障和满足妇女、未成年人的特殊利益需要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
【答案】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是指为了解决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险补贴待遇及关系衔接问题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其目的在于解除军人后顾之忧,激励军人安心服役。国家建立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基本生活补贴制度和养老、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并给予个人账户补贴。这一制度适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现役军人随军配偶,凡军人配偶随军期间未就业者,可享受相应的基本生活补贴和养老、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补贴待遇。
3. 社会福利目标
【答案】社会福利的目标是指改善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因为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而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以外,国家通过社会福利使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并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往往更能体现福利的内涵。社会福利是政府主导的一项社会性的公共事业,它不仅需要立法规范和政策引导,而且需要公共财政支撑并由政府承担i}r督管理责仟。尽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但政府在社会福利中所承担的多方面责任却不会减轻。
4. 军人抚恤优待
【答案】军人抚恤优待制度是军人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战争年代建立至今,己经走过了较长的历程,现行法律依据是2004年国务院颁布实行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该制度强调实行国家和社会相结合的方针,所需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担,民政部门是军人抚恤优待工作的主管机关,该制度的内容包括死亡抚恤、遗属一次性抚恤及定期抚恤、残疾抚恤、军人生活与交通优待、残疾军人医疗优待等。
5. 失业
【答案】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失业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在这种分离的状态下,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无法发挥,不仅是社会资源的浪费,还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最大可能地缓解失业状况、降低失业率便成为各国极力实现的宏观调控目标之一;
狭义的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失业还意味着失去了参与社会经济生活、获得社会归属感的最主要的机会,从而使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失业威胁着一个社会的安全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按照新标准,失业人员是指年龄在男16岁至60岁、女16岁至55岁,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其中,劳动者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是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6. 住房救助
【答案】住房救助是指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和其他需要保障的特殊家庭提供住房租金补贴或以低廉租金配租住房的一种社会救助。其实质就是由政府承担住房市场费用与居民支付能力之间的差额,解决部分居民因住房支付能力不足而居无定所的问题。
7. 劳动能力测试
【答案】劳动能力测试是以同年龄、同性别健康人群的平均劳动能力作为对照标准,评价工伤职工伤残后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大小。这一评价标准的优点是比较客观,可比性强,缺点是评价指标多,操作复杂。
8. 奥肯“漏桶”
【答案】奥肯“漏桶”是指:奥肯认为通过高所得税和转移支付来缩小贫富差别,可能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从富人那儿收税100元,穷人能得到的会少于100,就如同从富人那里打一桶粥送给穷人,穷人得不到一桶粥,原因是这个“桶上”有一个“漏洞”,一部分粥漏掉了。福利损失的原因,一是高税收可能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损害了效率。一是转移支付可能鼓励了“懒惰”,也损失了效率。这些问题是高福利制度受指责的主要原因。
二、简答题
9. 养老保险基金具有哪些重要特征?
【答案】养老保险基金指的是为兴办、维护和发展养老保险事业而储备的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退出社会劳动后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养老保险基金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利息等增值收益、基本养老保险费滞纳金、社会捐赠、财政补贴和依法应当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六个组成部分。
养老保险基金有如下重要特征:
(1)强制性
由于基本养老保险项目由国家通过立法在全社会强制推行,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都具有法律强制的特征,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过程必须做到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养老保险的缴税(费)标准与缴税(费)项目、保障待遇的给付标准与给付条件等均由国家的法律法规或地方政府的条例统一规定,任何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均无自由选择与更改的权利。凡属于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成员都必须无条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规定履行缴纳养老保险税或费的义务。
(2)适度性
养老金待遇水平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相对性、且质与量相统一的范畴,对养老金待遇水平适度性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养老保险基金分配要与国民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尽可能避免养老保险基金的征集和使用对国民经济的消极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所提供的经济补偿水平只能以满足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基准。
(3)公平性
养老保险基金的公平性原则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要求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分配使用过程中构建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平等环境。养老保险基金的形成需要高收入劳动者比低收入劳动者缴纳较多的养老保险费或税,而在养老金待遇给付的过程中一般都是根据实际需要统筹互济,不是完全按照缴纳养老保险税或费的多少给付养老金待遇,从而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使全体社会劳动者共同承担社会风险。
(4)积累性
在完全基金积累制或部分积累制制度条件下,由于从养老保险缴税(费)到养老金支出有一个长期的时间差,从根本上要求养老金保险基金管理服务机构能够利用积累形成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组合管理,在动态经济条件下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营运、有效投资和保值增值,从而在提高资本形成效率、实现养老保险制度、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使社会劳动者因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而变益,充分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5)互济性
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企业和劳动者共同负担,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中,基金来源于社会统筹,用于社会成员,体现了“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互助互济性。
10.社会保险是如何产生的? 有何历史背景?
【答案】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强调受保障者权力和义务的相结合,采取的是受益者与雇用单位等共同供款和强制实施的方式,目的是解除劳动着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
(1)社会保险的产生
社会保险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社会保险得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工业社会使人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工业劳动者构成了一个日益壮大的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