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855社会学综合考试(社会学理论、方法)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类参数

【答案】第一类异质性,指在一个社会地位轴线上的人口在各个不具有等级差别的社会集团间的分布; 第一类不平等性,指在一条地位轴线上的人口在具有等级差别的社会集团间的分布; 第三类相交性,指在社会结构中几条地位轴线上人口分布的共变状态,分为重合、部分相交、完全相交几种情况。前两类参数是单维参数,它们描述一个社会的人口在某一方面的分布状况。第三类是多维参数,描述一个社会人口在几个方面的共同分布关系。

2. 经济危机

【答案】正当19世纪2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开足马力前进时,震撼世界的经济危机于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由于生产过剩引起的危机。这次危机不仅席卷了英国,使英国的大批工)一倒闭,银行破产,使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解雇,而且也波及资本主义世界的其余地区,在荷兰、德国,乃至美国也都可以看到这场危机带来的影响:失业、饥饿和社会的动荡不安。随着1825年的危机,大工业脱离它的幼年时期,开始了它的“现代生活的周期循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各种矛盾的加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3. 本质意志、选择意志

【答案】(1)本质意志主要基于情感动机,是指人们在传统的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洽。

(2)选择意志则主要基于思想动机,是指人们那种尽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智思维、个人的日的性打算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考虑。

4. 利己型自杀

【答案】利己型自杀,是由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所导致的。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削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松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挫折或不幸被看做与他人无关的私事,不可能指望得到群体的援助,这使得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拔,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5. 《公社与社会》

【答案】《公社与社会》(1880-1881)是滕尼斯的代表作,也是社会学理论文献中的经典。

“公社”与“社会”这对范畴,是滕尼斯社会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是作者用来说明社会与历史发展的两个基本类型模式。在一定的意义上,他的整个社会学体系皆可视为在此基础上的发挥与系统化。

6. 利润

【答案】利润,指人的行动结果中,报酬部分减去代价(费用)部分后剩下的纯报酬,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7. 接近性假设

【答案】布劳把他的第一个假设称为接近性假设,即社会地位接近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多于地位相距较大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这个假设分别应用在无等级差别和有等级差别的社会地位上,会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无等级差别的社会地位轴线上,接近性假设表现为人们的集团内交往多于集团外交往。在有等级差别的地位轴线上,它表现为人们的社会交往随着他们的地位差别增大而减少。这个假设包含的思想很简单,即人们更倾向于同自己地位差不多的人来往。既然人们有这种交往倾向,他们为什么还经常进行集团外交往或与自己地位有差距的人打交道呢? 布劳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社会的结构性条件抵消了人们的心理偏好。

8. 智者派

【答案】智者派是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繁荣时代出现的一批职业教育家和哲学家。智者派最先发展了关于社会起源的契约理论。认为人类最早生活在“自然状态”下,在自然状态下的个人享有最充分的自由,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人与人之间处于无休止的相互战争之中。这种战争状态使个人的安全和财产都得不到保证,为了结束彼此间的战争,人们同意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遵守一定的法则,组成社会,共同生活。

9. 无产阶级

【答案】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中资本主要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之一,是指被剥夺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求生存。现代无产阶级由于完全丧失了生产资料,并同现代的大工业生产相联系,代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所以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工人相比,他们有着很大的不同。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工人阶级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前身,或称前无产阶级。在前无产阶级身上保留着相当多的农民习气和小生产者的狭隘性。他们当中许多人不时梦想恢复失去的那种小农或个体手工业者的独立地位,重新过不依赖于他人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思想上比较保守,目光短浅,看不到发展和未来,再加上手工工场生产规模的相对狭小和行会组织的分割,使得手工工场的下人不能广泛地团结起来,采取一致的行动,开展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10.相遇互动

【答案】社会机构外互动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戈夫曼把这种互动称作“相遇”,

认为相遇式互动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人们之间持续性的相互注意。

二、简答题

11.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答案】(1)布鲁默全面总结与发展了符号互动论,有三个基本论断:

①他认为人类对于某一客体所采取的行动,主要是根据他们对客体所赋予的意义。同一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意义也各不相同。

②人们赋予事物的这种意义产生于人们的互动之中,即人们的态度、观念总是受到他人的影响,一个人对于某事物的定义总能从他人的定义中找到根源。

③布鲁默指出,事物的这此意义小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解释的过程中随时加以修正的。行动者总是根据他的特定“处境”来选择、审查、修正事物的意义。因此,所谓意义、解释不是事先就存在的,而是有一个形成过程。

(2)戈夫曼对人际互动的研究

戈夫曼根据人际互动发生的场合,将互动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社会机构”内,即在一定的界限(如围墙)内发生的、经常性、持续性的互动; 另一种是没有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如人们在街头的邂逅相逢。

①对于社会机构内互动的研究

他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都在这里登台表演。这种演出是由社会互动所有参加者的活动构成的,它既包括自我的表演、感情的表达、信息的发出,也包括周围人对这些动作、符号的理解。表演是按一定的常规程序进行的。在表演中,预先设计的模式逐渐展现出来,每个人都根据剧本扮演角色,当然,在剧本说得不清楚的地力一人们可以自己设计动作或修改剧本。由于戈夫曼把人们的活动比作剧院里的演出,从戏剧的角度研究社会互动,因而,他的理论便称作“戏剧论”。

②对于社会机构以外互动的研究

这类互动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他把这种互动称作“相遇”,认为相遇式互动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人们之间持续性的相互注意。在对这类互动的研究中,戈夫曼提出了“角色距离”的概念。

(3)标签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所谓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

12.简述社会冲突的功能。

【答案】社会冲突对社会过程有积极功能:

(1)社会冲突对于群体和社会的整合具有积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