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国际关系史(专门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路易·波拿巴

【答案】路易·波拿巴全名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是拿破仑的侄子,在1814年12月2目的总统选举中利用拿破仑在法国人民中的影响,以绝对优势当选总统。他上台后,企图效法伯父,建立一个新的法兰西帝国。他首先加强法国队周边国家的影响,并准备在不远的将来废除1815年维也纳条约。在稳定国内局势的基础上,企图利用欧洲列强之间尤其是普奥间的矛盾与冲突,扩大法国在欧洲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并伺机扩张法国的边界。他于1852年称帝,即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拿破仑三世在稳定国内政治局势后,开始与欧洲列强争夺欧洲霸权和进行海外殖民扩张,进行了多次对外战争。

2. 东业封贡体系

【答案】东亚封贡体系是指1500年左右明代中国凭借本身无以匹敌的实力地位和文化影响与周边国家建立起的一种国际关系体系,它与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东亚封贡体系既不同于现代那种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又迥异于西方的殖民主义。在这一体系中,明朝并未出兵占领周边国家,也未干涉其政治,只是对其现存的政治形态予以一种高姿态的认可; 而处于依附地位的诸小国反而享受到了馈赠的经济利益和贸易特权。东亚封贡体系实际上就是以中国为中心,在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基础上经营、完善自己的一种国际关系体系。在东亚封贡体系中,通商与朝贡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中国封建王朝所关心的道义上的价值,另一面是藩属国和朝贡国所关心的商业价值。随着西方殖民国家向东方的扩张和殖民,东亚封贡体系不断受到冲击,最后随着中国的衰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逐渐疏远和中断,东亚封贡体系也随之崩溃。

3. 《大西洋宪章》

【答案】《大西洋宪章》是指1941年8月9日至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协调战时关系,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双方就一致同意的原则发表的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于9月24日得到苏联的赞同。二战期间,法西斯国家猖狂,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同舟共济,组成联盟。《大西洋宪章》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两国“不追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两国不愿其实现”; ②“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将努力设法予以恢复”; ③“保证一切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贸易并获得原料,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经济合作; ④赞同摧毁纳粹暴政后可以重建和平,使各国都能在其疆土之内安居乐业,人类可以不受阻碍地横渡公海大洋; ⑤在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大西洋宪章》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在政治上己经成熟。

4. 杜鲁门主义

【答案】杜鲁门主义是指美国总统杜鲁门要求国会授权,在1948年6月30日以前,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选派美国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这两个国家,监督美援的使用。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 1947年的希腊和土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创造了机会。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美国公开推行对苏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从此,美苏以欧洲为重点的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全面展开。

5. 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答案】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是指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后,北约谋求填补苏东地区权力真空而密切同苏东国家的联系而建立的地区性组织。1991年6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外长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发表的一项声明中称要加强同东欧国家的政治军事关系,谋求同东欧国家“建立建设性瞧伙伴关系,以便进一步促进一个自由和统一的欧洲的安全与稳定”。1991年11月78日,北约在罗马举行首脑会议,会议批准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决定每年同东欧、中欧9国、苏联和波罗的海3国举行一次安全会谈,讨论同欧洲有关的安全问题。首脑会议决定邀请苏、波、匈、捷、保、罗和新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参加将于12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次特别外长会议,以确定双方在政治、安全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关系。12月20日,北约和苏东25国外交部或代表在布鲁塞尔举行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有关对话、伙伴关系及合作的声明》,标志着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正式成立。声明确定了双方的合作范围,其中包括防务计划、军控、军转民、科技和环保等。1992年3月10日,原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在布鲁塞尔总部正式签字,成为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成员国。1992年6月5日在奥斯陆举行了合作委员会年会。会议同意接纳阿尔巴尼亚为第37个成员国。

6. 克里米亚战争

【答案】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是指由英法两国争夺近东霸权的矛盾和斗争导致的,参战的双方分别是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和撒丁王国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为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这场战争本质上是欧洲列强间的争夺。战争的后果看来是“混乱不清和令人失望的”,但它在国际关系史上却有重大意义。列强间的这场战争使得一切协调机制包括俄、普、奥残余的同盟关系都烟消云散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法角度看,土耳其被容许加入欧洲国际法体系,国际法迈出了走向世界性的第一步。这场战争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与战前相比判若云壤,对欧洲国际事务的发言权也被削弱。法国洗刷了1814年战败的耻辱,将俄国从欧洲大陆的权力之巅拉下并取而代之; 同时法国又能与英俄都保持较和谐的关系,可是说是法国外交的胜利。英国获益匪浅,通过遏制俄国使英国在近东、印度和远东的扩张形式更为有利。奥地利获取了不少实际利益,摆脱了俄国的直接威胁,但其唯利是图的外交作风不但恶化了俄奥关系,还引起了英法的不满,在外交舞台上陷于孤立之中。

7. 三皇同盟

【答案】三皇同盟是指德、俄、奥三大国的关系。三皇同盟分两个阶段:①1873年三皇同盟(第一次三皇同盟),该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三国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他力一面的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俾斯麦鼓励法国的目的为俄奥反对; 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有利于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 奥匈打算借助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由于三国目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三皇同盟只是当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而已,因而,这一同盟十分脆弱。②1881年三皇同盟(第二次三皇同盟),三国从三皇同盟中获得了各种好处。尽管三皇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国利益的重合与协调,但是,历史纠纷、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等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在一两次同盟中化为乌有,三皇同盟在其存在的短短六七年的岁月里一直伴随着深刻的分歧和猜疑。

8.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指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于1950年2月在莫斯科签订的,同年4月11日批准生效的二战后中苏两国的结盟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制止日本或其它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②缔约国双方根据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③双方平等地发展与巩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互助合作关系。《条约》规定有效期为30年,如在期满前一年缔约国一方提出废除时则延长5年,并依次顺延。该条约在50年代对防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远东和平和促进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功不可灭。但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以来,条约已名存实亡。到70年代末,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提出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1979年4月3日中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正式做出了决定。为此,该条约自1980年4月11日始失效。

二、简答题

9. 试析全球化时代全球性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答案】(1)全球化时代全球性问题的由来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推进了国际关系的变革,同时也使全球性问题进一步显现出来。人们一方面看到的是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人类总体生活质量的极大提高; 另一方面则是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由于各国开放程度的提高,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以及先进技术的普及与传播,恐怖主义问题、民族主义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毒品问题等均成为跨越国界、影响全球所有国家的问题。

(2)全球化时代全球性问题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而进一步显现出来; 这些问题的解决非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能力之所及,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合作的呼声越来越高。

①恐怖主义问题

恐怖主义是恐怖主义行为者为了达到一定政治或社会目的,采用突发性暗杀、绑架、劫机、